第4章 气质:不可不察的人生资本

1.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吗?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吗?

一个人能改变自己的气质吗?

古代的人的气质与现代的人是否一样?

一个地方的人的气质与另一个地方的人的气质有可能一样吗?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由于气质问题正随着历史的脚步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气质的问题也就特别的多了。他们关心气质,因为他们知道气质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那么,气质是不是与生俱来的?

先看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的一段话:“在许多儿童中这些气质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随后的二十多年发展阶段中保持。”

他是针对发现了儿童天生的气质差异以后说这番话的。也就是,出生不久的儿童,他们就已经具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气质了,而这种气质又将长期保持。即,这种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是相当稳定的。

而这种天生的差异与稳定性是与作为气质的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具有先天性与稳定性相联系。

也就是说,由于气质的形成有一个生理上的基础,因而,它们的形成,与他们出生时的状况,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婴儿刚刚出生,就为什么产生了区别呢?比如说,一个婴儿与另一个婴儿,他们的哭的方式、闹的方式,为什么是不同的?又为什么有的婴儿非常吵闹而有的则比较安静?

这个时候,作为婴儿,他们还没有受外界的种种影响,所以,他们所具有的这些气质的差异,可以说明,气质是有着先天性的因素的,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于人的神经系统的先天性造成的。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长期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他通过对高等动物的实验发现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些特征。

他对自己得出的研究结果作报告如下: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和耐力的标志是它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在一定的限度以内,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和条件刺激物之间保持着强度规律,大脑皮层中发生的兴奋是与刺激物的强度相适应的。兴奋过程强的动物能够忍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并形成条件反射;兴奋过程弱的动物,在刺激过强和过于持久时,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已形成的反射也会遭到抑制和破坏。”

抑制过程强的动物能忍受持续内抑制5—10分钟,而对抑制过程弱的动物来说,仅仅15—30秒的内抑制就使它难以忍受,时间稍长会引起神经的病态变化。

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强度之间是不是得当,就是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如果大体相等,那说明它们之间是平衡的;如果不相等,那就是不平衡。

它们之间的不平衡,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

一种抑制过程相对占优势。

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化的速度就是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兴奋与抑制能够迅速地转化,那就说明它是灵活的;反之,就是不灵活的。

而我们通常所知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质汁、粘液质、抑郁质,就是根据神经活动的这些规律来分的。

而别的有关专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气质所作的另外的划分方法,也都是从先天所具有的生理角度出发的。

比如,德国精神病学家与心理学家克雷奇默提出气质的体形说。

这种学说是说,人的不同体型,是导致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的最主要原因。这种学说认为:

瘦长型的人多为分裂气质的人;

矮胖型的人多为躁郁气质的人;

强壮型的人属于粘着型气质的人。

沉静、冷漠、孤僻、神经质、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多为瘦长型的人;

活泼、开朗、乐观、亲切、温柔、直率、爱社交的人,多为矮胖型的人;

认真、仔细、固执、有韧性、思考和理解比较迟钝、情绪稳定而且具有爆发性的人,则多为强壮型的人。

这种气质的体形说,很受许多精神病医生与心理学者的接受。这说明它有它的合理性。

而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谢尔顿,从克雷默奇的成果出发,紧接着对人的体型与气质的关系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这样的“体型气质说”:

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三种,即内脏紧张型、身体紧张型、头脑紧张型。

内脏紧张型的人,行为随和、好交际、图舒服、好美食、好睡觉、会找轻松的事;

身体紧张型的人,精力充沛、大胆直率、冲动好斗、武断、过于自信;

头脑紧张的人,内心丰富、善于自制、思考周密、倾向于智力活动、不爱交际、敏感、反应迅速、睡眠差、容易疲劳、爱好艺术。

关于气质与人本身的生理素质的关系的学说,以上仅举了三种,其实还有很多。总的来说,这些科学家的努力可以证明:人的气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2.气质可以改变吗?

那么,既然一个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是就不可以改变了?

要是这样,那些自认为气质不好的人,岂不是要自卑一辈子了?

回答是:气质不仅受先天生理素质的影响,但同时它也受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素质,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巴甫洛夫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把饲养的8只同时出生的小狗,给以不同的生存条件。

就是,他让其中的4只在自由条件下饲养,让它们自由地奔跑、来往、挑食,不受到任何拘束;

而另外4只呢,则是关在笼子里,让它们吃指定的食物、让它们一天到晚得不到活动自由,更不让它们与它们的其它同类来往。

这样过了两年。

两年以后,他发现,他给以充分自由的那4只小狗,已形成了许多条件反射,显示出强型的特征;

而那关在笼子的四只呢?

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明显地表现出被动、防御、恐惧的特点,都是属于弱型的。

由此看来,外在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气质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还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

就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贾平凹的气质按理说是粘液质的,因为,文如其人,从他的大量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出贾平凹是个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忍耐的人,可是,后来,我们在公众场合,却常可以看到他当着大众的面侃侃而谈、面无羞色,而且许多时候还显得活泼好动、甚至直率热情,差不多成了个胆汁质的人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自他事业成功以后,他的生活环境与外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由于他是一个名人,一个受欢迎的人,因而,外在的环境对他来说总是宽厚、松驰、善良的,他很少再有受侵犯、受压抑等种种普通人都不可避免的生活重担,久而久之,他的气质就发生了变化。

而我们身边更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例子。

比如,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是个有活力、有闯劲的人,现在你长大了,他怎么变成个沉默少语、缺少冲动的人?

比如,你姨妈以前是对外界反应迟钝、对生活缺少热爱的人,怎么自从嫁了人以后,变成个反应敏捷、时常忍不住就哈哈大笑的人?

这一切,不都说明了,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吗?

当然,气质的可变性,不能推翻气质的稳定性。一株青草可以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改变颜色、改变形状、大小等等,却不能改变它作为一株青草的特性。青草还是青草,永远不会长成一棵树。

一个人的气质可以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变化只是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变化。

这是一个道理。

3.气质随情动

人们的气质,往往由于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人们产生的情绪,有时是短暂的,有时是持续的;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一般情况下,短暂的消极情绪,不会对气质的形成有不利的影响,而积极的情绪,则会对优良气质的形成造成有利影响。但是,如果消极情绪长期存在,使人经常处于紧张、郁闷等情绪状态中,久而久之就会对人的气质造成不利影响,使人的气质的不良状态增加。

消极的不良情绪与生活压力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生活压力是指:长期处于威胁性刺激情境下的个人,由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一直不能恢复平静,并且这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已经成为了当事人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事件。

这种生活事件会随时使他在心理上感到很大的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由生活事件构成的生活压力有很多,比如考不上大学、夫妻不和等等。

而公认的生活压力,来源于三个方面:

(1)生活的变故

这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的秩序上发生的重要改变,并且由此人们会产生生活的压力,进而形成负面的情绪体验,最终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如亲人的突然亡故、夫妻离婚、牢狱之灾、个人患病或者受伤、失业、退休等等。

(2)生活琐事

生活中的琐事看似不起眼,但是由于人们经常要遇到,而且无从逃避,日积月累就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分析,把日常活动中成为生活压力的琐碎事件归类以下六个方面:

家用支出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娱乐、学费、医疗费等等;

工作职业方面,如职业的性质、进取、待遇、发展机会等;

身心健康方面,如家庭成员中有人生病和与家人和谐相处;

时间分配方面,由于无法支配及把握自己的时间所带来的烦恼。如因为工作忙而在时间上的顾此失彼、交通拥挤所造成的等待与时间的浪费等;

生活环境方面,现代都市中的空气污染、噪音及不良书刊等的污染;

生活保障方面,人的生活是有目的有方向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为未来的安全保障打算。

(3)心理因素

在生活压力的心理因素方面,挫折与冲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关键在于人们怎样把握。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临的机会或选择经常不止一个,此时如果作出选择,往往会使人处于面临冲突的情境中。

当个体处于心理冲突时,很多情况下都能很快解决,但是当个体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而且自己又缺乏主见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要困难得多,甚至会因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躯体和心理发展反应,久而久之便影响了个体的气质。

另一个心理因素方面的压力——挫折对人的情绪影响也是很大的,从而也影响到人的气质。

比如:期中考试没有考好。比如,离约会才五分钟了,车子却坏了。比如,工作得好好的,却被下岗了,等等。

挫折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一些生活琐事,虽然也能引起一时的心中不快,但很快就会忘记,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

但是,如果几个挫折同时出现,或接踵而来,也会构成严重挫折,使心理承受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下降,精神上造成极大的痛苦。

而且,在人的一生中,也会遇到一些与自己关系密切、意义重大的挫折,对人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荡,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类重大的挫折,有亲人亡故、夫妻离异、事业失败等等。

挫折会使人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人业已稳定的气质,使气质发生变异。

人在遭遇挫折时,他的丘脑会过度兴奋,影响脑垂体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以增加抗紧张激素,从而破坏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使人身体虚弱,给疾病以可乘之机。

尤其是人在遭遇挫折以后,由于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还会导致行为异常,如不及时调整,会带来不良后果。

而我们应该知道并且已知道,人的精神面貌及人的身体本身,就是构成对人的气质产生影响的种种环境因素。

所以,挫折影响气质。

4.气质逐时生

一个社会的流行时尚,作为一种急速变化中的倾向性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气质、乃至一群人的气质、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气质,有着影响。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各个不同的特点。时代在人的身上刻下的烙印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从人身上就可以看出时代。

由于时代的不同,每个人的生活内容、人格楷模、社会期望、个人理想、职业选择、群体关系、生活方式乃至基本价值都有所不同。从这里,隐含着的另一个更为深刻的不同是:在不同的时代,人的气质也各有不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总体气质。这种总体气质,我把它叫做时代气质。

回顾本世纪,按时代特点分中国大致可分为四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该时代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总体气质特点。

第一个时代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期。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国家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代人的气质特征是:英雄气质。

第二个时代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这一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代人的气质特征是:劳动气质。

第三个时代是指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这一代人面临的时代特征是:“文革”——十年动乱。这一代人的气质特征是:斗争气质。

第四个时代是指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一代。这一代人面临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这一代人的气质特征是:平民气质。

从1919年到1949年30年间,这一代人一共掀起了四次以青年为主体的救亡运动——

从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和1946年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此伏彼起……

既然要救亡,那就要经历动乱、战争和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就要流血、磨难和牺牲,就要抛头颅、洒热血。

当做到了这些,这一代也就成为出生入死、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一代英雄。

而他们的的确确这么做了。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一代救亡英雄在这个时代悍然崛起。

时代也铸就了这个时代的时代气质。这个时代的时代气质就是——英雄气质。

这种英雄气质,指的就是:反抗、叛逆、不屈不挠等等这些人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为第二个时代。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最普通劳动者的一代。

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个时代的时代气质,也从上一代的英雄气质,变为了劳动气质。

何为劳动气质?

劳动气质,也是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下的定义。

所谓劳动气质,就是踏实、肯干,同时又抱有“劳动光荣”、“劳动是一种幸福”等抽象的信念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点。

战争结束了,那种不断征伐迁徙、漂泊不定、生死莫测的动荡生活也随之结束了。

人们面对的是大量谋利的、生产的、经济的、服务化的、甚至有些琐碎的日常生活。

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越来越缺少传奇色彩,越来越普通化。人们越来越感到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资历深浅、历史光荣与否,身边的人,包括昔日的英雄,都不过是普通一兵。

这一代青年的价值观一方面继承了救亡英雄一代的价值观系统,一方面由英雄主义转向平凡和普通,力求做一个对党和人民忠诚、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普通劳动者。

正是由此,这一代青年人的时代气质,成为劳动气质。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为第三个时代。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被称为红卫兵——知识青年的一代,也是反叛的一代。这个时代则赋予其斗争气质。

从1966年到1977年11年间,66、67、68、69、70五届大学生和此间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参加了红卫兵组织,总人数远远超过1亿。

红卫兵是一个仿军事化的青年学生组织,红卫兵集体活动时,常常穿绿色陆军军装,腰扎皮腰带,头戴军帽,胸佩毛主席像章,手执《毛主席语录》,臂缠红卫兵识别标志红袖章,上印有毛泽东手书“红卫兵”三个字及所属红卫兵组织名称。

在1968年-1978年间,大约有1700万城市红卫兵中学生成为知识青年,他们散布在祖国边疆和农村各地,差不多全国大部分县、乡、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从红卫兵到知识青年或回乡青年,是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

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极其矛盾的时代。

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为第四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为建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们的平民气质。

自1978年起,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现代化。

这一切来得是那样迅猛,社会转弯的幅度又如此之大,历史仿佛发生了断裂。

农村改革的结果是解散了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把二十多年前集中起来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城市改革的结果是用物质利益代替政治鼓动,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代替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改革在人格形象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改革呼唤一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人格模式。

这一代人是追求独立的一代。

随着狂热崇拜时代的结束,新一代人开始向权威挑战。

他们开始厌倦成人社会的单向度的说教和灌输,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他们开始离经叛道,专门去搜索那些被成人社会拒斥的学说、艺术和生活方式。

他们对强调个人选择的存在主义发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甚至向家长、教师、社会权威们频频发动进攻,在家庭、教室、公开场合与成人社会展开公开的冲突和辩论,一直吵出了“蛇口风波”。一批青年人无法接受外来名人的好心说教,公开向权威挑战。

这一代人把真正的自立置于自强的基础之上。

一时间,我们时常听到达尔文主义式的口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在呼唤强者,崇敬强者,自己争当强者。

从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到发愤读书的学子,新楷模大多是一种出身寒微,勤奋刻苦,拼搏进取的形象。

他们不再沿袭长辈们靠在“铁饭碗”上的传统,开始自谋职业,创办属于自己的事业。

于是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当代实业家中的骨干。

总之,这一代人,冲破了思想禁锢,脚踏实地,积极向上,从而铸就了人们的基本气质:平民气质。

5.气质与民族国家

既然气质具有先天不可逆性和后天的可变性,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第三、第四个问题了。

古代的人,与现代的人,既一样,又不一样。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不必再多作解释。重要的是第四个问题。其实回答了第四个问题也就已经回答了第三个问题。

这第四个问题也就是,一个地方的人与另一个地方的人,他们的气质有什么不同吗?

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生长在不同地方的人,是否就具有不同的气质?

再具体一点、或者再进行一下转换,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国家的人,他们的气质是不是有差异,如果有的话,那又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为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了铺垫。

就我们所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他们的成员总会有一个大体一致的特征,也就是共性。

比如,我们平时常说,我们中国人一向隐忍、勤劳;而日本人呢,冲动、好斗,喜欢侵犯;法国人浪慢、多情;德国入理智、善于抽象思维;犹太人会做生意;美国人自由、奔放……等等等等。这些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王朔笔下的李慧芳等等,都是典型的隐忍、勤劳的中国人;而日本人的恶劣好斗本性在二战中已经暴露无遗;而法国人的浪漫多情,我们则已从法国人本身、法国的小说和电影中看到。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以其细致缠绵的笔触描绘了一种异常深刻的爱情,这种爱情看上去是非常现实、非常贴肉的,但实质上它有一种更为深入,更有力量的浪漫精神,这种切入骨髓的、异乎寻常的浪漫精神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而美国人的自由、奔放,我们更是有目共睹的,其典型人物十分多,像黛米·摩尔,她银幕上的形象正是她生活中的实际形象,《人鬼情未了》中那自由中见深情、奔放中见温柔的女性形象,曾使许许多多对美国尚不了解或有误解的人对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情。而去年走红全球的《泰坦尼克号》,里面的男主角迪卡普里奥,他的自由精神、他的奔放性格,不但吸引了贵族少女温丝凯特,也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而这种自由、这种奔放,在一个落后,专制的非洲君主国里的苦难百姓身上,是很难看到的。那些在剥削者统治下的非洲人民,他们身上的特殊气质表现是沉静、坚强、百折不回,从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典型气质。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员,往往具备一种同一集团成员都具备的共性。

这也说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他们的气质是有所不同的。

这正应了那句古话:一方水土一方人。

这种不同是怎么形成的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

我们先来分析内在的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命之源,都有其自己的历史源头。

在人类诞生之初,自然环境就给他们提供了许多带有严格周期性和强烈对比性的事物和现象,四季的交替、月亮的盈亏、鱼类产卵、鸟类迁涉等等。

人类自身的体质特征也显示出种种不同,比如,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体质的强弱、容貌的美丑、血缘关系结构的不同等等等等。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凶残与柔弱、勇敢与怯懦,丰富的想象与思维的迟钝等等的区别都在人类等级、阶层、阶级形成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诸如神诋、皇帝、贱民等等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得到发展。

就是在这些简单而普通的线索的引导下,人类使自己进入了一种文化结构中。

在这种结构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被形式化和意义化了。人不再是作为一个动物而活着,不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生命而活着,而是作为一个概念的现实化身、一个群体的个体显现而活着。

在这种结构中,人也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分子,一个原子,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大生物体的一个分子、原子、组成部分,这个大生物体就是人类。

而大生物体又由许许多多小生物体组成。这一个个的小生物体,就是各种各样的阶层、集团、阶级、民族、国家……

人既是大生物体的一个分子,也是小生物体的一个分子。

作为大生物体的一个分子,他和其他的人没什么不同;而作为一个小生物体的一个分子,他和其他小生物体的分子,则有不同。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结构。在选择线索、突出重点、强调人类潜力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侧重,因而各各不同。

如果一种文化使用了脆弱的自为作为民族发展的主线的话,那么,这个民族的成员就会对羞辱所带来的损害与折磨习以为常。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

从上个世纪的法德战争可以看到,比起强劲的德国,法国显得多么顺从。任凭外国侵略者怎么样侵犯、掠夺、强奸,这些统治者总是一再地妥协、投降,反过来还割地、赔款等等。

这正是典型的集团性气质体现。

而如果一种文化选择了勇敢、不妥协作为发展导向的话,那个这个民族和前一个民族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可举日本的例子。且不说日本的所谓“武士道”精神,仅说说这个国家历代以来对中国的侵略吧!

从唐代开始,它就已蠢蠢欲动,后来明代的倭寇、清代的甲午战争、在中国土地上打响的日俄战争,再后来的全面侵华,都可以说明日本有着一个极具侵犯性的民族气质。

所以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往往不同。

这种不同始于最初人类对某些气质的钟爱与对另一些的放弃。

人类在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儿童一样,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后来,则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随着岁月的游移、经历的增多,人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少,这样,人类最初显现出来的特性也就越来越固定化,最终使人类分化成不同的种类,分化成不同的集团、民族、国家等等。

而最终从属于哪一类人,取决于他的最初的选择。

最初偏爱柔弱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柔弱的人;最初偏爱刚强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刚强的人。

民族也同样。

国家也同样。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大致上,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这种最初的选择对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就是说一个民族成员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一个共同的源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这个源头与支撑点,就是这个民族最初时候形成、然后慢慢进入这个民族成员血液里和意识深处的东西。

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创造着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某种社会网络,人类在这种网络中能够安全、明智地保护自己,有够各自重新编织或摈弃与其它民族共有的历史传统中的某些网络。

这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害怕孤独、向往认同的一种天性。

人不都是害怕孤独的吗?人类不是像蚂蚁、蜜蜂这些瘦小的动物那样,是群居动物吗?

所以,人在其所出生、所成长的地方,和周围的人一起形成一个固定的集体,是不足为奇的。

这个集体可以是一个部落、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可以是一个阶层、阶级,也可以是一个国家。

而这个集体一旦形成,它和个体的发展就是相铺相成的了。个体依赖集体而存在、发展,集体同样依赖个体而存在、发展。

共性一旦产生,便由了其独立的轨迹。因而,一旦一个个个体组成了一个个民族、国家等集体,这个民族或国家也就有了自己独立的轨迹。

而这独立的轨迹,反过在从属于它的个体身上烙下鲜明的烙印。

很简单,举个例子:A和B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而需要合作办一件事,为了办成这件事,他们两个人共同组建了一个公司。

自然,这个公司作为两个人的合作产物,在公司的组成、公司的方向、公司的决策等等各个方面,都有A、B两个人鲜明的个人印记,都可以从中看出A或者B的个性。

后来,为了公司有一个正规的发展,他们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这个规章制度,在制定之初,也留下了A、B两个鲜明的个性。

比如,由于这两个人都爱睡懒觉,所以,在何时上班这一问题上,两人达成共识,规定他们公司上班的时间是上午10点。这样,他们干了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责任心的增长,A的工作干劲大为提高,而且生活规律也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已经能够早上8点就起床了。而B则老习惯没变。这个时候,A和B在作息时间这一点上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怎么办?为了工作,必须协调。

这样,他们进行了磋商,最后认为,已经制定了的规章制度是不能轻易改的,因为这一条一改,其它的也就可以随便改了,这样就失去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所以,A只好服从规章制度,仍然10点上班。这样日子一长,他为了适应制度,也就逐渐地回到了原先的老习惯,也就是晚起。

这就是人服从于自己制度的规范的例子。

人作用于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人。

这就是作用与反作用。

所以,不同气质的人,形成了不同气质的民族和国家;反过来,不同气质的民族与国家,也产生了不同气质的人。

以上是从外在的方面来分析气质与民族、国家的关系。现在,我们再从外在的方面来看看。

外在的方面,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于其居住的位置、所处环境的气候、水土等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整体风格。又由于这不同的整体风格,反过来影响了它的成员的气质。

这不是从人的心理出发来分析,而是从人的生理出发来分析;这也不是从人的生存状态来分析,而是从人的生存环境来分析。

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的人的气质,与一个从小体格强壮的人的气质,一定是不同的;

一个出生于贫困山区的砍柴少年,其气质一定不同于一个出身于大都市优越条件下的中学生。

一个民族在形成之初,如果客观上是体质弱的人在数量上与力量上占了优势,那么,这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就是弱势的,因为它的文化是看重弱者,摒弃强者的。它的民族发展的方针将是类似老庄哲学中的那种“无为”而治。而在这种方针的基础上,它会产生与它相应的哲学、文学等各种学科。这些文化鼓励柔弱、赞美柔弱,而贬低强壮、压抑强壮。

反过来,如果一个民族在形成之初,客观上是体质强的人在数量与力量上占了优势,那么,一切都与上面那个民族相反。

其它也一样。有的民族鼓励竞争,因而形成发达的商业;有的民族提倡内敛,因而农业发达。有的民族尚武,因而内战外战不断;有的民族崇文,因而风度文雅。等等等等。

具体的看,比如,中华民族是个讲求礼仪的民族,而日本民族则是尚武的;印度民族农业发达,而英吉利民族则商业发达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都是显而易见的。

而一个民族的整体风格一旦形成,反过来,它又要影响后来韵成员了。它要使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服从这个民族或这个国家已有的规范、已有习俗等等。

比如,中华民族既然是个讲求礼仪的民族,那么,气质上急躁、好斗、动不动就打架的尚武风格就是要排斥和批判的;反之,日本大和民族既然是个好斗的民族,那么,过分谦虚、礼让,则会遭受摒弃。

如此等等。

这也是个人气质与民族、国家的作用与反作用。

而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外在条件的不同,而使得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整体风格不同,也是一个事实。

以前有人曾经把中华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而把西方文明称之为“蓝色文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民族生活在一片黄土地当中,而西方人则生活在蓝色的大海边。

由于长期生活在黄土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中华民族自足、封闭的生活习惯,也形成了民族成员内敛、沉静、稳重的气质特点。

而长期生活在海边的欧洲人,随着大海的潮涨潮落而对大海的伟大神秘产生了想往之情,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民族对外联系、向外进发的渴望,和民族成员外向、浮躁的气质特点。

还有,生活在崇山峻岭间的狩猎民族与生活在江边的捕渔民族,其民族成员的气质也自然是不同的,前者热烈进取,后者平和宁静;

还有,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民族和生活在冰雪地带的民族,其民族成员的气质也是不同的,前者躁动、不安稳,后者冷静、安定。

等等等等。

所以,俗语的一方水土一方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吧。

让我们再举几个有关的例子:

有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曾亲身经历过一个有趣的事儿。

当时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时。这位英国心理学家有两个姐姐,是一对双胞胎,在她们20岁的时候,她们的气质还非常接近,都开朗活泼、潇洒大方。后来,一个姐姐跟随爸妈去了印度,而另一个姐姐和他一起留在英国,同他们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才短短一年,这位当时还没有成为心理学家的未来英国心理学家就发现自己的两个姐姐已有了不同。

又过去二年,这位未来英国心理学家发现两个姐姐的不同之外在增加。

又过去五年,这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发现,这两个姐姐长得虽然还是一模一样,气质已有天壤之别了。

正是这个发现促使他去研究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

后来,他接触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无数个人士,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都多多少少会带有他所属的那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整体烙印。

他曾说:“我要是生活在日本,我还会是我吗?”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曾有过一些引起过轰动的特殊的人。

狼孩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孩子,是个人,是人类的孩子,他的长相,就是人的长相,可是,他的气质、脾性,却是狼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狼群当中。他是由母狼喂大、养大的。

长期的狼的生活环境,使他由人变成了“狼”。

二战期间,为什么希特勒有那么多狂热的追随者?难道那么大的一个民族,真的没有一个清醒的旁观者?我们不否认这样的旁观者存在,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几乎是全民一致地处于狂热之中。

就是一个最不能为环境所左右的独立独行者,也会变得狂热起来。

连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表示拥护希特勒。

这就是环境、氛围,对人的强大影响。

如果这种环境、这种氛围时间久长的话,它就要对人的气质产生影响了。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狂热持续几年,那么,几年之后,即便原先他是一个抑郁质的人,现在,他不成为一个胆汁质或多血质的人几乎是不可能了。

反之,如果一个原本是个胆汁质或多血质的人,在一座地牢里独自一个被关了十年,那么,出来之后,他多半已变成个粘液质或抑郁质的人了。

一个人生长的环境能对人的气质的形成产生这样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对一个人的气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要强调说明的是,气质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所谓气质好与气质坏,都是相对的说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各有利弊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民族性格就一定好,另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就一定不好。

比如,当初帝国主义列强侵犯我们,的确不好,是应该讨伐的,但不能由此说他们那种外向的、进取的民族气质不好,因为,正是这种民族气质,给他们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与民族的振兴。

再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由于长期的封闭、内倾、沉稳,使得我们的经济长期落后,但不能据此说我们的民族气质不好。

因为,我们的这种气质,恰恰正是人类的美德所在,是应该发扬的,只不过过去由于我们没能好好利用这种美德,而是把它用错了地方,才致使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境地。

而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我们不用改变自己的民族气质,而恰恰是合理地利用我们自己的所长,避开我们的所短,才使得国家开始走向和平、繁荣、昌盛。

6.东西方气质比较

事实上,并无所谓西方气质与东方气质一说,如果笼统地照这样牵强划分的气质类型进行分析,我们显然会陷入僵局。为此,我们就有必要找出能代表这两种不同文化下所呈现出的气质特点的公众性人物,来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想必会准确一些,而且,肯定会有趣得多。

让我们先从两位赫赫有名的女电影明星开始。她们的美丽,曾经征服了全世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其中一个是费·雯丽,另一个是山口百惠。

说起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影星费·雯丽,即便是我们中国人,也会感到激动不已。《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等等经典性影片曾经一度风靡全球,不亚于今天的《泰坦尼克号》,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而费·雯丽在这些影片中登峰造极的表演,在全世界观众心中播下了美的种子。

费·雯丽在《魂断蓝桥》一片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是西方爱情悲剧的女性典型。在她身上充分体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气质:美丽、大胆、奔放、热情、敢爱敢恨,并不失其温柔细腻。

影片开始,男女主人公在躲避空袭时偶然认识,由此一见钟情,彼此都为对方所深深吸引,感情热度迅速升温,短短几天内,两人便爱得死去活来,等到男主人公要赶赴前线之际,两人在匆忙、紧张、热烈的喜剧气氛中几乎是手忙脚乱地结了婚。

面对这样的场景,东方人肯定会大吃一惊!

不能不吃惊。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男主人公伫立雨中,耐心而充满深情地等待着女主人公下楼。此时的女主人公正在干什么呢?她那俏丽的身影,正在楼上的房间内忙得团团转,简直像只乱舞的蝴蝶,一会儿对着试衣镜扯衣服,一会儿摆弄摆弄头发,一会儿又拿起化妆品,口中还在轻呼小叫,令人看了忍俊不禁。要知道,他们认识才不过短短的三天哪!

这就是西方女性典型的气质表现一一不顾一切地去爱,哪怕是场冒险也决不后退,生命和青春充满了动感,犹如火热的夏天。因而最终,影片女主人公也能在绝望之中无限美丽地毅然而然地走向死亡。

而《乱世佳人》中的费·雯丽则更能体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气质。

赫思嘉聪明、漂亮,性格泼辣、倔强,同时又是个野心勃勃、能干非凡的女子。为追求自身的幸福,她甚至会不择手段。看过那部电影的观众无不为赫思嘉那份美丽绝伦的野性所震慑。

相比较,费·雯丽塑造的银幕形象,我们再来看看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所塑造的银幕形象。

这位东方女性就是山口百惠。

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位日本影星。她那极具东方女性气质的形象和表演,给我们留下抹不去的印象。也许是同属东方人的缘故吧,中国的观众对山口百惠总是情有独钟,感到一份格外的亲切与温馨。

《绝唱》、《风雪黄昏》、《血疑》等等影视剧曾风靡整个中国。记得电视连续剧《血疑》在我国播放时,几乎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在这些影片中,山口百惠给观众带来的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美丽、温柔、贤淑、恬静、坚忍、富于牺牲精神。尢为突出的是温柔与坚忍。影片中的女人公总是在默默地奉献爱情、默默地忍受苦难,无怨无悔、坚贞纯洁,外界的一切似乎根本无法扰乱她那含蓄而又坚硬的内心世界。

这正是东方女性气质的绝佳体现。

如果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山口百惠的那份美丽,就像是一杯散发着清香的温热而柔和的苦茶,而费·雯丽的美丽就是一杯香浓滚烫的咖啡。

东西方女性气质迥然有别,男性气质当然也不例外。

还是从影视中去找吧。

同是功夫影星,同是银幕上的硬汉形象,美国影星斯瓦辛格火爆、勇武、强悍、冷峻,言行举止干净利落,光看他那高大的身躯,健美的肌肉,西方男性的阳刚之气一览无余;而中国影星李连杰则是另一番样子了:敏捷、灵活、机智、幽默,在打打杀杀中,在刀光剑影中,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一份东方男人特有的温柔与腼腆,缠绵与含蓄,极富人情味。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气质,反之,不同的气质又深刻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

有人说,西方民族是太阳的民族,东方民族是月亮的民族。

此言一语中的,正道出了东西方人的气质奥秘。

太阳热烈、奔放,但似乎欠缺了一点点柔情;月亮温柔、详和,但似乎又欠缺了一点点阳刚。

我们知道,气质并无好坏之分。现代社会,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深入,东方人与西方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对方,同时又被对方所影响。

我们相信,未来的东方与西方,不会再对彼此感到神秘,同为人类,东方人与西方人感受到的将是共同的爱与理解,还有一份独特气质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