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第三批刘姓诸侯王

刘邦不能易储,也不能掌控朝堂,更担心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危,整天闷闷不乐。这一日,刘邦慷慨悲歌,来抒发内心的悲伤。

但,朝中大臣,只是觉得很奇怪,仅此而已。

其实,这些朝臣岂能不知,刘邦所想。易储风波,在朝堂不是秘密。只不过,这些人见刘邦病重,时日不多,选择支持太子和吕后。

这时,有个人听出了刘邦内心所想。他认为这是谋求富贵的途径。只要解决了皇帝的心事,就能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有这种心思的人,叫赵尧。

赵尧见大臣都走光了,来到跟前,问:陛下不乐,莫非是因为赵王年轻,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陛下担心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

赵尧一言击中刘邦内心所想,他无奈地说:我的确担心赵王的安危,可,我没办法应对。

刘邦言下之意是说:你看穿我内心所想,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赵尧能发现问题,又敢站出来对刘邦说明问题,自然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赵尧出了一个主意:陛下派一位令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去赵国当赵相,辅佐赵王。

赵尧能想到,刘邦也能想到,深感无奈地说:我也想这样做,可,满朝文武谁能担当此任。

赵尧听出了刘邦的话外音,是要他举荐人才,说了一个人名:御史大夫周昌。

赵尧又说了为什么举荐他:周昌,为人坚强耿直,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

周昌敢说刘邦是夏桀商纣之君。

敢在朝堂正面反对刘邦更立太子。

吕后曾因为这件事,亲自下跪代子感谢。

周昌为人刚正不阿,不谄媚权贵,敢仗义直言,又不结党营私。

他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却让任何一方势力畏惧。

周昌,是最合适的人选。

周昌,我,刘邦记住你了。

刘邦找到周昌,不是以君臣的口吻,而是以孩子父亲的口吻说:我想让你去赵国为相,辅佐赵王。

赵王刘如意是大汉朝廷危险的人物,谁靠近他都会祸及自身。一旦,刘邦去世,刘如意将会成为吕后重点打击对象。

所以,聪明的大臣,自觉远离。

周昌为人刚正耿直,但,不傻。

朝堂储君风波越演越烈,他也是支持太子的人。却没想到,刘邦让他去辅佐赵王刘如意。

周昌没有直接说,我不去,你这不是坑我。而是打出感情牌,这样说的:我从陛下起义反秦,一直跟随左右。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

刘邦知道周昌不想去,也亏待他,但,除了他,没有人能够保护赵如意。

周昌不想去,也要去。

刘邦没有用君王的口吻,命令周昌。也没用霸道的方式,警告他,不去就杀了他。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了一番话:我知道这是降职,但,我又为赵王担心,除你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我真是迫不得已,你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

这段话,提现出两个信息。

1.刘邦爱子心切,却又真的很无奈。

2.肯定了周昌个人能力。

刘邦这番言语,打动了周昌。

周昌能够拒绝君王的命令,可以指出君王的错误。但,他拒绝不了,刘邦以慈父的口吻真切的恳求。

周昌拒绝不了,就只能答应。

周昌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空了出来。刘邦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若有所思的问:谁才是御史大夫最佳人选。

说完这句话,刘邦看着赵尧。为了答谢赵尧替他解决心中的难题,直接说:没有人比赵尧更合适。

刘邦这样说了,群臣也无话可说。刘邦奈何不了吕后、太子,掌控不了朝局,但,他是大汉皇帝,封个高官还是能够做主。

刘邦这样做,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大汉江山,我说了还算。你们为我做事,不会被亏待。

赵尧年轻,懂得察颜观色,替刘邦解决了头号难题,保住赵王刘如意。他还有战功,因功封侯,又是刘邦亲近之人。

就这样,赵尧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也是最年轻的御史大夫。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赵尧年轻,却显露才干,被一个人看后,认为能干大事,位居高位。这个人是赵国人,叫方与公。

他留下了一个成语:见小知微。

方与公很善于识别人才,他对赵尧有很深的了解。甚至,他断定赵尧能够取代周昌。方与公和周昌关系不错,直言:赵尧年纪虽轻,但他却是一个奇才。

虽然,现在的赵尧年资不足,官位低下,没有军功。只是一个掌管符玺的普通御史,但,方与公认为赵尧未来的前程一片光明。

因此,方与公叮嘱周昌:要善待赵尧。

还给出一个理由:赵尧将来要代替他的职位。

周昌听后,不认可方与公所说,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赵尧年纪轻,只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罢了。哪里会到这种地步!

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两点:

1.周昌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2.周昌看不起年轻人赵尧。

此时,周昌正得势,深受刘邦重用,朝臣爱戴。

赵尧要年资,没有。

要功勋,不够。

论经验,不足。

只要周昌还在,就不可能被赵尧取代。

的确,周昌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谁曾知,方与公一语成谶。

赵尧取代了周昌,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

刘邦自感大限将至,开始安排儿子们的后事。就这样,第三批诸侯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

第三子刘如意(公元前205年出生),受封赵王,定都邯郸,管辖邯郸、代、常山三郡。

第四子刘恒(公元前202年出生),受封代王,定都晋阳,管辖太原、雁门、云中郡三郡。

第五子刘恢(出生没记载),受封梁王,定都陶,管辖东郡、砀郡两郡。

第六子刘友(出生没记载),受封淮阳王,定都陈,管辖陈、沛、颖川三郡。

第七子刘长(出生于公元前198年),受封淮南王,定都寿春,管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第八子刘建(出生没有记载),受封燕王,定都蓟,管辖上谷郡、右北平郡、渔阳郡、辽西郡、辽东郡五郡。

再加上长子刘肥(出生未记载),受封齐王,定都临淄,管辖胶东郡、胶西郡、琅琊郡、临淄郡、济北郡、济南郡、博阳郡、城阳郡七个郡。

刘邦弟弟刘交,受封楚王,定都彭城,管辖薛郡、东海郡、彭城郡三郡。

侄儿刘濞,受封吴王,定都广陵,辖东阳郡、吴郡、鄣郡三郡。

刘姓诸侯王,占领大汉疆域。

从此,天下安定,长治久安。

这是刘邦的想法。

进而,开创了汉初刘姓诸侯王的局面。

也许,在刘邦看来,异姓诸侯王不可靠。那就大量封同姓诸侯王,来替他固守大汉江山。尤其是他八个儿子,将会继承他的千秋基业。

朕的江山,后继有人了。

这是,刘邦最真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