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再忙都要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确切地说应该是,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978年,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出版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约翰内斯·古登堡排在第8位。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正是他,在一项公元纪年第二个千年内对世界影响最深的人物评选中,超越了爱因斯坦、牛顿、马丁·路德、莎士比亚、贝多芬,摘得唯一的桂冠。

他划时代的创造只有一样:活字印刷机。

15世纪的欧洲,印刷书籍的总计存量是1 000万本左右,因为“古登堡革命”,到16世纪,这个数字变成了2亿本。知识传播带宽的几何级增长,直接摧毁了宗教文明,为欧洲赋予了荣光万丈的文艺复兴。

可以说,古登堡就是那个时代的极客。“如果没有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政治革命、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商业和教育变革或许将推迟许多年。”

现在,几百年过去了,又一场革命悄然而至,同样改变了我们学习和记忆知识的方式。那就是互联网技术。

知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爆炸。时代的焦虑,带来了知识交易市场的改变。世界顶级高校的公开课、可汗学院、Google在线图书馆,以及国内诸多知识付费商业模式的出现,让高质量知识可以用低廉甚至免费的成本获取。

此时,当我们谈论读书,我们又在谈论什么?

——我们在谈论专注和思辨。古人读书,可能一个月甚至一年,都集中在一本书上字斟句酌、上下求索;而当知识具象化为电子屏幕上的一个个图标,大部分资料唾手可得,今人读书,似乎不再需要积累和领悟的过程,只需要学会检索就已足够。

廉价、速食,读书似乎不再是一件值得严肃认真对待的事情。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由此被极大地消解了。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却再也没有时间、耐心和精力去独立思考、审慎批判。思维的广度有了,深度却在丢失。

——我们在谈论阅读和修养。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是书读多了,书卷气自然出来了。带有强烈目的性的阅读可能确实产出高效,能够快速变现。但是当知识成为产品,当产品被欲望和利益驱动而功利化、世俗化,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的塑造就被切断了。

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心的修养。因此阅读不能被简单粗暴分为“有用”和“无用”。罗振宇有一句话是对的,终身学习是现代人的践行法则。而读书,意味着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和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再忙都要读书,不管你拿在手上的是古登堡创造的充满仪式感的纸质书,还是亚马逊的Ki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