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尚华元宗血津复辨证法治疗癌症临证实录
- 张彦敏编著
- 1531字
- 2021-05-31 10:09:49
元宗血津复辨证法的形成
元宗血津复辨证法的初现
癌症归属于中医 “岩证”范畴。岩证的病因,迄今还不十分明了。中医学十分重视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活动和精神因素的影响,认为岩证的发病与情志内伤,肝郁气逆,思虑伤脾,以致经络滞塞,热毒内结等病理变化有关。一般来说,岩证发病后,机体与病邪之间出现了邪盛正衰的变化。首先是由于正气内虚,不能抵抗外来刺激,从而引起岩证的发生。由于气血越来越不足,引起渗液、流津、出血,出现进行性消瘦、机体衰竭等正虚的表现。所以,解决邪和正、攻和补之间的辨证关系,是认识本病和治疗本病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医认识岩证也是用整体治疗的方法,应用辨证论治的规律,从而达到治本清源的目的。仅从现在来看,在疾病的早期,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中,亦能以适当的辨证论治疗法,以达到延长寿命的愿望。因此,这是值得研究的。具体治则大致有: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开郁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溃坚;补益托毒。但是,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上这套一般的治疗方法,对岩证的认识是非本质的,所以治疗效果不佳,基本上没有控制岩证对人类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寻找一套新的辨证论治的规律,这也是有可能的。
从中医学的发展来看,从 《黄帝内经》到 《伤寒论》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汉朝时,伤寒对人类的威胁可谓相当大,仅从张仲景一家来看,“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140~150人),伤寒十居其七 (约105人)”,伤寒病的严重性可见一斑。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发展创造了六经辨证法,基本上掌握了伤寒病的规律,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开创了辨证施治之先河,后人崇之谓 “医圣”。然而,从伤寒论到温病学派的兴起,并非简单的学术争论;当时温热性的传染病猖獗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天花、流脑等疾患 (即中医的温病、疫疠),使整村整庄的人死亡,而用原来的仲景之法,不仅无助于病,多有害于命,于是医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大量的实践验证,叶天士、吴鞠通等人逐渐掌握了这类疾病的规律,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法则,控制了温病的泛滥,对中华民族的医学发展,可谓有不朽的功劳。现在的癌症,虽然危害至大,但比之于当年,尚不足为怪。而现在有正确的政策保证,有发达的现代医学和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的帮助,只要勤求古训,勇于实践,在不久的将来对癌症的规律必定能够认识和掌握。医学先辈们对癌症已有许多独特见解。比如 《洞天奥旨》,认为乳岩 “大抵皆阳症也,不比他痈有阴有阳,不必分阴阳,以定治法,但当别先后为虚实耳”,这与中医传统理论可谓离经叛道了。后世晚清徐半龙也曾说:“乳岩初期知觉,即益气养荣,服大补之剂,犹可消散。若行气补血,则速其成。”亦是独特之见。现在各地亦有很多癌症治愈的个别案例。所以,应该探求癌症新的辨证论治的法则和规律。这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这需要对中医治疗癌症有必胜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探求。
赵尚华教授在参考古代、现代医籍中的治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多年临床实践并结合中医发展规律,总结出了一套治疗癌症的元宗血津复辨证法,其将癌症分为元分证、宗分证、血分证、津分证、复元证五个阶段进行治疗,并把它运用于临床,迄今已有4~5年,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然而,该辨证法的形成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溯其根源,早在1983年时赵老曾用内外合治之法治疗刘某,该患者为宫颈癌晚期,经过化疗、放疗后病情一直难以控制。赵老采用扶正攻毒配合清热利湿法治疗该患者,内外同治而愈。18年后患者又因肝病来找赵老诊治,观察其面色体质与当年憔悴病容判若两人。通过该案例赵老认识到,认为癌症是 “绝症”,谈癌即色变,只要听说谁得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刑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此,赵老认识到癌症是可以治好的,治不好只是采用了不正确的方法,不等于说癌症是不能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