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宝贵遗产。其大致由两大板块结合而成:一是理论板块,即在天人相应观的指导下,阐述阴阳、五行、六气与藏象等。要学会它所陈述的内容不难,而要充分理解与认同中医思维特色和方法却并不容易,其理解往往因人而异。二是实践板块,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之下,将古代医务工作者的医疗实践经验加以筛选,总结出病因、证候、方药等,供后人学习与应用。但是“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中医工作者的成才之路还需依赖临床经验的积累,“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写照。

本书即为解决上述问题,从加强理论与经验衔接的角度入手,从中医原创思维的源流及古今临床思维中整理、升华,总结了各科病证诊治的一般规律和各病的个性特点,以助指导临床。这也应是中医临床思维学学科建设的必然方向。也就是说,溯源中医原创思维的深远内涵及模式,将其应用到医学理论中,延伸、渗透到中医古今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临床辨治思维的方式方法,并进行阐释,这就是中医临床思维学。

先父王挚峰自学成才从医,又专崇仲景之学,余幼承庭训,尝谓及古贤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出师10年后,我又攻读了中医学硕士研究生,后在综合医院工作并从事高校教育工作近50年,理论与实践结合,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近30多年来,本人致力于中医临床思维学理论与临床的探讨,为此不懈笔耕。尤其近Ⅲ年来,不断修订充实其内容,终成较完整之作,以阐释中医原创思维的内核、弘扬临床经典著作的思维要旨,汲取各家思维特色及研究进展,评议辨证论治的历史架构,介绍临床思维拓展的门径。本书围绕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源流展开分析、评议,以期抛砖引玉,启发后学的临床思维能力。由于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最后,感谢百岁恩师邓铁涛老多年的支持鼓励!感谢国医大师郭子光老的题词鼓励!感谢王庆国校长对我的肯定并赐序!本书稿完善后得以付梓,有赖于挂靠在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的“王伯章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资助,全获肖波院长的大力支持,一并于此鸣谢!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伯章

2016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