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 毛静远 张伯礼
- 1320字
- 2021-06-03 15:02:25
一、先秦时期
(一)相关病名
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书的《山海经》中出现过“心痛”一词,被认为是“心痛”名称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1973年,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在描述经络发生病变时提到了“心痛”一词,是现存医学文献中关于“心痛”的最早记载。
但首次较详细论述该病证则在《黄帝内经》(下称《内经》)一书中,这本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中多篇论及“心痛”,出现频率颇高,如《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素问·五常政大论》:“风行于地……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在《内经》中,多处都把“心痛”作为典型症状进行描述,且与胃脘痛并无混淆。在《灵枢·厥病》中还首次提到了另两个名称“真心痛”和“厥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从原文中描述的临床表现看,同为心痛,真心痛为病邪直犯心脉而引起,症状严重,病情凶险,死亡迅速;而厥心痛乃五脏病变影响于心而致。
同时,《内经》中出现过两次“卒心痛”一词。《素问·刺热》:“心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卒心痛指突然发作的心痛,其“卒”一字仅强调发病之迅速,因此未把卒心痛作为独立疾病来看待。
此外,《内经》中出现了一个后世应用很广,常与冠心病心绞痛相对应的病名——“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但从条文中可以看出,《内经》对“胸痹”并没有限定准确的定义和范围,而是笼统地将“心痹”“肺痹”等在内的所有胸部闭阻性疾病都涵盖了进去,更与现代的疾病名称“心绞痛”没有等同性。所以尽管后世经过漫长发展,已将“胸痹”与“冠心病心绞痛”紧密联系,但至少在《内经》时代,两者之间并无确定相关性。除上述论述外,《内经》中尤其提到了“心痹”这一名称,首见于《素问·痹论》,书中载:“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这里的心痹,结合同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和“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指的是因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阻痹经气,久而复感外邪,由脉及心,内舍于心,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所致的一种疾病,以心悸、胸闷、短气、心烦、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另外,《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表明心痹另有因思虑伤心而邪入的病机和害于饮食的症状。
约于东汉之前成书的《难经》中也有“心痛”的相关记载。如《难经·第十六难》:“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难经·第六十难》:“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痛虽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由此可见,《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从心痛的病因病机、病变程度、转归预后等不同方面对“厥心痛”和“真心痛”作了进一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