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手少阴气绝”之悟

读“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之悟。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该段经文出于《灵枢·经脉》,源于《针经》,文章何时形成、内容源于何时均无据确考。

该段属白话经文,最易读懂。其结构严谨,语句通顺,表述清楚,一目了然。

首句的主语是“手少阴”,谓语是“气绝”。全段论述的就是手少阴气绝的原因及临床表现。该段经文一连用了三个“则”字。则字有规则、就是、此则等意。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即是说手少阴气绝,就是脉不通。反过来讲就是由于脉不通引起手少阴气绝。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说清了,后面的内容都是解释“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即是说因为脉不通了,所以血就不能流动了。

“血不流则髦色不泽”,即是说因血不流动了,所以相关区域内的毛色就没有光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是另一句话。句中的“其”是主语,代表“手少阴”。“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即是说如果手少阴表面黑如漆柴时,即是血完全不流动(血先死)。简而言之,该段经文即是说,手少阴因脉不通、血不流,使其表面的毛色无光泽。如果血液完全停止流动,其皮肤表面可变的黑如漆柴。

现代医学知识证明,当躯体的血管堵塞,血液不能流动时,血管支配区域的组织可出现坏死、皮肤发黑,甚至完全坏死。

然而,在先秦前,中国的医学书就记载了这个发现。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伟大发现。世界第一,前所未有。可敬可贺!

遗憾的是后来在传承中,不断变异。如《难经·二十四难》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

《难经·二十四难》将“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改成“血不流,则色泽去”;将“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改成“故面色如黑黧,此血先死”。改的核心是去掉“毛”字和“其”字。这样就将两句话说的两个意思,变成了一句话,说成一个意思。这样就将原本描述手少阴气绝,其表面毛色不泽,血完全不流时,皮肤表面变得黑如漆柴;则变成了手少阴气绝,脉不通,则色泽去,血不流则面色黑如黧。由此,使人无法理解,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到《针灸甲乙经》即改成“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面色如黧,血先死”(详见《针灸甲乙经》)。文章将“毛色不泽”改成“发色不泽”;将“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改成“故面色如黧,血先死”。

这样一改,将原来的“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就变成了“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面色如黧,血先死”。

此后,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中将其改为“血不流则毛色不泽,面色如漆柴然……此则血已先死。”详见《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这样就变成了“血不流则毛色不泽,面色如漆柴然……此则血已先死”。

清代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又写成“故血脉不流,则毛色不泽,面如漆柴……血先死。”详见《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一直到了现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宏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翻译成了“血液不能流行,头发和面色就会没有光泽。所以病人的面色暗黑,就好像烧焦了的木炭一样……”详见《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

书上这样写的,中医的老师也是这样讲的。

一次我在一个中医学院考察。说来也巧,当我走到一个教室外面时,突然听见教室里传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病人可出现头发干枯,脸色黑如漆柴……”的声音。“漆柴”就是干柴上涂了一层黑漆。

在吃饭时,校长用手指着我旁边的老师说:“你刚才听见讲医古文的就是他。”

我们互相点头示意。接着校长又说:“焦老喜欢医古文,请他给你指点指点。”我说:“刚才只是路过听了几句,但我觉得言出有源,描述的生动具体……”饭桌上喝酒、闲聊,气氛很融洽。

后来我和那位老师碰杯时,我随便问了一句,“你今天讲的手少阴气绝,病人头发干枯,脸黑如漆柴,究竟是什么样子?你亲眼见过吗?”那位老师很坦然,真诚地说:“焦老,凭我的辈分,哪儿还能见到过这么难治的病人。焦老,你肯定见过!”他顺便问了一句。我说:“没有,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我们一口就喝完了杯中的酒。

那位老师给我杯子倒满了酒说:“焦老,你也没有见过,这种病人就太少见了。”我说:“喝了这杯酒,我再细说。”我们的酒杯底儿朝了天,那位老师坐下后,我说:“不仅我没有见过,校长也没有见过。”校长点头表示没有见过。稍沉思了一下,我又说:“谁也没有见过,因为世界上就没有这种病人。”那位老师、校长,甚至全桌的人都感到惊奇。此时,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我。讲课的那位老师站起来说:“请焦老指教。”我说:“不敢说指教,只能说交流。”我就围绕这个话题,大体讲了讲,当我讲完后,他们才恍然大悟。那位老师感慨地说:“今天这顿饭没有白吃,听焦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得真好,谢谢!”我们又干了一杯。

上述资料可知,经2000多年的传承,使其原意不断变异,最终由“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变成了“血不流则头发、面色没有光泽。若病人面色黯黑,就好像烧焦的木炭一样”。使人费解,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致使经文本意一直尘封在原文之中,严重影响了中国“脉学”的研究及发展。

讨论澄清了事实,恢复了经文的原意,不仅再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辉煌成就,而且还能继续引领中国脉学研究沿着科学道路快速向前,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