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道:读中医经典随笔
- 焦顺发
- 2349字
- 2021-06-09 16:56:10
从脉跳动到血气行
中国古代医学家,早在上古时代,就用手指摸出了脉跳动,从此踏上了探索、研究脉跳动之路。
古代医学家已经发现脉跳动是有规律的,而且因健康状况不同而变化。《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命曰平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即是部分佐证。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命曰平人”,即是说人在呼气时脉动两次,在吸气时脉动两次,每一次呼吸脉动五次,这是正常人。
以每分钟呼吸次数计算正常脉动次数为例。如果每分钟呼吸12次,脉即跳动60次;呼吸14次,脉即跳动70次;呼吸16次,脉即跳动80次;呼吸18次,脉即跳动90次;呼吸20次,脉即跳动100次。如果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脉跳动即是60~100次。这就是正常人的呼吸次数和脉跳动的次数。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即是说每次呼吸脉跳动三次,就是少气。
以每次呼吸脉动3次为例。每分钟呼吸12次,脉动36次;呼吸14次,脉动42次;呼吸16次,脉动48次;呼吸18次,脉动54次;呼吸20次,脉动60次。由此而知,脉跳动每分钟在60次以下者,为跳动减慢。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即是说每次呼吸脉动7次为躁。以此为例,则每分钟呼吸12次,脉动84次;呼吸14次,脉动98次;呼吸16次,脉动112次;呼吸18次,脉动126次;呼吸20次,脉动140次。每分钟呼吸12~20次,脉动即是84~140次,这就是脉动急。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即是说每次呼吸脉动在9次以上常可引起死亡。
以此为例,则每分钟呼吸12次,脉动108次;呼吸14次,脉动126次;呼吸16次,脉动144次;呼吸18次,脉动162次;呼吸20次,脉动180次。每分钟呼吸按12~20次计算,脉动即是108~180次。常可引起死亡。
“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即是说脉频发性突然停跳、或忽快忽慢者,常常会死亡。
因脉独动不休,特命名为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即是部分佐证。
因脉跳动是生命的重要现象,据此能判断出人的健康、患病和死亡,古人因此创用了摸脉诊病法。这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诊病方法,也是中医最主要的诊病方法。《素问·五脏生成》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即是佐证。
中国古代医学家,不仅应用脉跳动的规律诊断疾病,而且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大约在先秦前,古人发现了肺、心、肝、脾、肾,简称五脏。与此同时,还发现脉跳动是为了供给全身营养。《灵枢·经脉》曰:“脉为营。”即是佐证。
大约在先秦前,古人就发现了“心血脉系统和呼吸系统”。《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即是佐证。
有关心血脉系统,相关论述还有很多。《素问·阴阳应象论》曰:“在体为脉,在脏为心。”经文之意即是说在体是脉,在脏就变为心了。换句话说,脉和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部分。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脉。”经文之意即是说心是脉的主。也就是说心主导血脉系统。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充字有填满、装满之意。故经文之意即是说心在收缩时,使血充盈在动脉之中。
《灵枢·动输》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经文之意即是说,心动使血突然离开心脏,冲向动脉流向远方,逐渐减慢,不断往前流动。
肢体得到血液供给,即可主动运动。《素问·五脏生成》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即是佐证。
血液还可回流到心脏。《灵枢·经脉》曰:“心者,脉之合也。”就含此意。
大约在先秦前,古代医家对“脉为营”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灵枢·营气》曰:“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即是佐证。
“谷之于胃”,即是说谷物进入胃,经消化系统消化,变成营养物质,进入脉中的过程。
“乃传之肺”,即是说血先传到肺,再到肺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携带氧气的过程。
“流溢于中”,即是说从肺脉流溢于心。因心在肺之中,所以从肺脉流溢于中,即流溢于心。
“布散于外”,即是说左心室将血液射向主动脉。
另外,《素问·经脉别论》曰:“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也是论述“营气”运行的。
“经气归于肺”,即是说流入右心室的静脉血,都将流入肺。
“肺朝百脉”,即是说全身的静脉血,由肺动脉流向肺毛细血管网,并在肺中交换气体,使二氧化碳排出,血携带氧气后,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左心室。
“输精于皮毛”,即是说动脉血将营养物质,运送到毛细血管网,供给全身组织。
大约在先秦前,古人对“脉为营”的认识已经全面、深刻。《灵枢·经脉》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即是佐证。
“谷入于胃”,即是说婴儿出生后,食物进入胃。
“脉道以通”,即是说血液开始循环。
“血气乃行”,即是说血气开始运行。
上述经文可知,中国古代医学家已经发现,胎儿在母体内虽然有心跳动,但是没有真正的血液循环,胎儿的营养靠母体的血液供应。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从胎儿出生后才开始的。经文说是“谷入于胃”后脉道才通的。实为婴儿出生后啼哭时,第一口空气吸入肺内,肺泡张开,血液进入肺毛细血管网,携带氧气后,使有氧血液流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将血液射向主动脉和各级动脉,最后传到毛细血管网,使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全身。
“血气乃行”,亦可理解为血液携带氧气前行。
由此而知,中国古代医学家所论“脉为营”,是胃消化系统、心血脉系统和呼吸系统共同完成的。胃消化系统使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心血脉系统是中心,是核心;肺是血液携带氧气的部位。所以三者只有结构完整,功能正常,严密协调,才能完成血液运行。
“血气乃行”用的非常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