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 胡琳编著
- 1963字
- 2021-06-04 18:17:00
习得性无助心理——允许孩子犯错
父母的烦恼
赵妈妈抱怨,儿子每天小错不断,大错隔三岔五,每天在家里搞破坏。例如,早上起来孩子把卷筒纸缠在身上做飘带,上学路上把文具盒拆得七零八落,幼儿园老师反映他把洗手池的水龙头堵了,想看看水还可以从哪里冒出来……
电视机的遥控器一个月坏了两次,却推卸责任说妈妈买的遥控器不结实;鱼缸里的小鱼儿一天天减少,小家伙捉出来玩耍,结果小鱼儿长时间离开水就死了;饭后主动端碗,却摔破了碗,结果还跟妈妈撒娇“我真的不是有意的”,最后惊讶地说:“妈妈,原来这个碗真不能摔啊,你以前说我还不信。”对于孩子幼稚且故意犯下的错误,妈妈十分生气,训斥过几次,不过没什么效果,还变本加厉地故意作对,这让妈妈很头疼。
习得性无助心理,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只要他(她)一睁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她)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喜欢到处爬。自然,由于许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难免会出错。假如孩子的每一次尝试父母都报以严厉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地惊呼“危险”,他(她)就好像被电击一样,时间长了,他(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完之后父母是否又会大声说“不”。最后,他会如父母所愿变成一个乖孩子,不过也会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心理学家告诫父母们:不要努力培养“不会犯错的孩子”。当父母在教导孩子时,亦步亦趋地紧盯着孩子,要求孩子不犯错误,只要孩子错一点点,就着急叮嘱与矫正,担心孩子做错事。不过,父母应该考虑,这样真的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吗?小时候不让孩子去尝试,等到长大后又抱怨孩子很被动,没人教他就不会动;小时候不让孩子“失败”,等到长大后却又抱怨孩子怕“挫折”,遇到一点小事就放弃。
对孩子而言,没有比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更糟糕的事情了。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作为父母,智商并不是第一位的,不过智慧一定是最关键的。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方式。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本质、体验到犯错的后果,反而让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甚至会让孩子走向父母期望的另外一个极端。
孩子衡量自己的唯一途径是观察父母的反应,父母应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只要尽最大努力就够了,错误是学习和成长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过犯错误,让孩子学习到什么是对的、什么对自己最好。当孩子得到明确的信息,明白犯错误没关系,那些不良反应就可以避免。所以,父母应允许孩子犯错误,且视错误为学习的过程,让孩子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识别、尊重并培养孩子自然而独特的成长过程,有责任明智地支持孩子,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天赋和优点。父母需要意识到,没有哪个孩子是完美的,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支招
1.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孩子就像一个天生的“科学家”,凡事都要亲身去尝试,才会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即便父母对他(她)说:“这个杯子很烫。”假如杯口没有冒热气,孩子总要摸一下才愿意相信。尽管这在父母看来是调皮,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天真”与“执着”,让孩子与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允许孩子犯错,实际上就是鼓励孩子不怕失败、敢于尝试。
2.重视孩子的天性与特长
当父母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关注孩子“不会犯错”,却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与特性,这样的努力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且会让孩子感到精疲力竭。孩子的成功值得表扬,不过“失败”也不是一件错事,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探索”与“尝试”。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天性与特性,鼓励孩子在尝试中成长。
3.不要把“不可以”挂在嘴边
婴儿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走路,那是因为不怕跌倒,才可以走得很好。父母不要总是把“不可以”挂在嘴边,这不是在保护孩子,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的发展。相反,可以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给孩子一些练习的时间,不要期望一次就可以让孩子好好配合,毕竟孩子需要练习才会熟练。
4.鼓励孩子承认错误
假如孩子真的犯错了,父母需要耐心教导,鼓励孩子承认错误。让孩子明白,犯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勇于改正就是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否则就会让孩子害怕受到惩罚,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学会隐瞒自己的错误。在他们看来,与其面对惩罚,还不如隐瞒所做的事情并希望不被发现。
5.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无论多么生气、多么恼火,一定要努力克制住情绪,不要乱贴“标签”,如“坏孩子”“惹祸精”等。等到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气和的时候,不用命令的语气,而是用建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他(她)的错误,这样父母会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犯错的心理活动,借此可以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引领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