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 胡琳编著
- 2494字
- 2021-06-04 18:16:58
1~2岁:孩子的情感依恋期
父母的烦恼
丹丹出生后不久,妈妈就回到工作岗位工作,由于妈妈工作比较繁忙,孩子每天只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妈妈经常早出晚归,而且经常出差,丹丹差不多整天都见不到妈妈,就连睡觉也跟奶奶在一起。
对丹丹而言,尽管自己住在家里,却像被寄养的孩子一样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她和奶奶关系密切,每次奶奶回老家,丹丹都不想让她走,表现得比妈妈出差时还要悲伤。在丹丹3岁时,爷爷生病了,奶奶要回老家照顾爷爷,妈妈只好给丹丹找了个保姆。但是,丹丹十分排斥新来的保姆阿姨,每天又哭又闹。妈妈很无奈,只好换保姆,不过每次换的保姆,不论是好是坏,丹丹都难以接受。
丹丹的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问题的根本是自己不应该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奶奶。当孩子形成对奶奶的依恋关系后,又接着给她换了别的保姆。妈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说话、玩耍。导致孩子和父母关系变得冷漠,她感到孤独,以至于完全封闭了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的依恋是渐渐发展形成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3个月,婴儿在这一阶段对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保持一致的,只要见到人甚至听到声音就会面露笑容,甚至喃喃自语;婴儿在3〜6个月时开始认识身边的人,他们对认识的人会微笑、索取拥抱,而对不认识的人则不会做出此类反应;6个月〜3岁时,孩子会表现出对父母的深深依恋,一旦母亲离开了,孩子就会哭闹,若母亲回来,孩子就会开心。对孩子而言,母亲就好像是自己安全的保护者。
依恋,是婴儿与其父母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于婴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婴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的环境或人物时,父母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当然,依恋感建立之后,孩子就会感到后顾无忧,从而更加自由地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身边的人相互接近,从而对其以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种专门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称为陌生情境法。其实,孩子的依恋状态也是有所区别的,父母可以仔细观察。
冷淡依恋有的孩子独自与母亲在一起时,极少关心母亲在干什么,而是关注于身边的环境和玩具。他们与母亲身体接触较少,很少与母亲有交流。这样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很放得开,即便母亲走了,他们也不会哭闹,依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母亲回来了,他们也不会过分喜悦,没什么明显的行为。
极度依恋 有的孩子喜欢缠在母亲身边,与母亲身体接触极其频繁,对玩耍不积极,对陌生的人和事物比较拘束、退缩;母亲离开时会极力哭泣、悲伤、反抗;母亲回来时会奋力扑向母亲的怀抱,哭泣很久才会平复下来。
安全依恋 有的孩子独自与母亲在一起,会更关注周围的环境和玩具,与母亲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与母亲分享玩具。孩子若遭遇紧张的情绪,则会向母亲寻求帮助和安慰。而且,这样的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会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对于母亲的离开和回来,他们会保持一个合适的情绪,既不过分悲伤,也不过分高兴。
呆呆依恋 有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大多体现在身体接触上,与陌生人交流少,有点怕生。一部分孩子在与母亲分离和重聚时表现出混乱的、不适宜的行为,例如总呆呆地站在那里,长时间不动,或斜眼看着母亲,有的既亲近母亲又反抗母亲。
当然,心理学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平时的表现正常,较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不过其余三种类型的孩子,则表现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例如攻击性、过失行为、焦虑、胆小等;冷淡依恋型的孩子较容易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例如攻击行为;极度依恋型的孩子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例如胆小、退缩等。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是重视孩子的依恋感,如何做才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依恋期呢?
心理支招
1.给孩子一个拥抱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依恋是他们情感萌芽的开端。对于刚出生的孩子,父母应多表达爱,而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多抚摸孩子。与成年人一样,孩子十分需要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其实这是一种天性,心理学家称之为“接触安慰”。一个充分得到父母爱和抚摸、拥抱的孩子,依恋感形成得健康,身心发展会比较健康、稳定,对外界环境较为信任,与父母的关系也更融洽。反之,一个没有满足依恋感的孩子会情绪不稳定、烦躁、冷漠,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感,与父母以及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
2.与孩子一起玩耍
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创造亲子同乐的机会,这对减少分离焦虑、促进孩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抱着孩子玩玩具,然后让孩子一个人坐着,父母在旁边和他一起玩。这时假如有其他的孩子一起参与就最好不过了,父母可以先将游戏方法示范给孩子看,然后让孩子自己玩,渐渐地让他能够自己一个人玩。当孩子可以独自玩的时候,父母可以去做一些家务事,不过一定不要离开孩子视线范围之内。
3.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
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忙、压力大,很多父母生完孩子之后,就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等于把自己的责任给推出去了。尽管短时间看不到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伤害,不过这种“只生不养”的教养方式必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不要轻易把孩子送至他处交给别人照看,而应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最好可以天天见到孩子。假如有实际困难,应由父母自己去克服,而不应让孩子去承担。父母不要整天只想工作,需要认真地对待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4.形成安全型的依恋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从出生开始到两岁半这段时期都比较强烈。在此期间,假如没有特殊情况,母亲最好与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不要常常让孩子生活在被剥夺母爱的环境里。即便母亲需要自己外出,孩子不愿意分离,也不要采取恐吓或打骂的行为,这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的依恋后果,削弱亲子关系。而那些没有形成安全型母子依恋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或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5.避免孩子产生失落情绪
有的父母确实是由于工作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带孩子的,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知道父母时刻都在关心着他(她),尽可能减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孩子不在身边时,父母要常常和孩子打电话,多沟通情感,定期去看孩子,这样孩子的失落感就会大大减少,从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