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思录》是由朱熹和吕祖谦编纂的一部理学经典,共有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别异端、总论圣贤十四卷,总六百二十二条。其内收录了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四位理学家的语录,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其名“近思”,取自《论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而这部书的编撰缘起,是在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和吕祖谦在朱熹的寒泉精舍相聚,两个人对儒学经典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决定收录其中的精华编订成书,希望此书可以帮助那些初学者入门,就像朱熹所言“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让此书帮助儒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儒家经典;另外,也希望借由此书,矫正当时好高骛远的风气,告诫儒生学习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

特别要说的是,读此书者不能不了解本书的两位编者——朱熹和吕祖谦,尤其前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思想界数百年的大人物。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闻强识,著作等身,对于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省凤台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并开“浙东学派”先声,创立“婺学”,对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思录》一书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代江永称:“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国学大师钱穆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所以想要了解儒家思想,一定要去读一读《近思录》。另外,哪怕你仅仅是想汲取一些个人修养、交友、学习、生活的人生道理,从这本书中一定也会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解译者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