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英(1637—1708),字敦复,江南桐城人(今安徽桐城)。康熙六年(1667)进士,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入值南书房,赐居紫禁城,朝廷制诰多出其手,皇帝巡游常伴左右,深得康熙的厚爱。张英为政勤勉慎密,刚直敢言,康熙皇帝曾褒奖曰:“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之风。”同时,张英作为古代乡贤的代表,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形成,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告诫子弟,子孙个个才干优长,终成桐城名门望族,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之美誉。其治家格言《聪训斋语》流传于世,惠及子孙,泽被后人。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十分推崇张英的《聪训斋语》,称其“教家者极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并把它与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相提并论,要求曾氏弟子人手一册,认真学习领会。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一曲由安徽籍知名艺人赵薇演唱的《六尺巷》登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后,迅速蹿红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立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而正月的六尺巷,熙熙攘攘,人潮涌动,一派热闹的景象。

狂沙吹尽始淘金,豪华落尽见真淳。张英连同那个时代都已走进历史的深处,他的足迹和背影日趋模糊,但他的故事依旧广泛流传,时时被后人追怀。《聪训斋语》以其隽永的语言、充满智慧的思想不断吸引着后来者留恋徘徊、咀嚼和涵泳,成为他们人生前进的养料和动力源泉。斗转星移,时空变换,历史走进了新时代,但我们相信朴素的真理,相信那些温暖文字背后的力量,相信他们会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照亮人生。

晚清葛元煦所辑“啸园丛书”本《聪训斋语》

张英在《聪训斋语》里曾说:“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是他治家和教子的纲领。

读书者不贱。对于个人而言,可以增长才干,“自然进退安雅,言谈有味”,亦可作为职业,“教学授徒,为人师表”,假若“举业高华秀美,则人不敢轻视”。对于家族而言,古代读书以应科举、考功名,往往是兴家的不二法门。“每见仕宦显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后无读书之人;其家郁然者,其后有读书之人也”,正反对比,振聋发聩,足以警示子孙。《清史稿·张英传》载:“自英后,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足见家业之繁华。

守田者不饥。民以食为天,守田解决温饱问题,对于家庭来说,守田“可免饥寒”“匏樽不空”“鸡豚可办”,是保家的基础。《红楼梦》十三回,贾家虽有颓败之象,但骨架仍在,秦可卿弥留之际,托梦王熙凤:“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所讲的也无外乎“多置田庄房舍地亩”。

积德者不倾。古语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良好家风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表里如一,张英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了表率。六十寿诞,张英用“设梨园”“宴亲友”之费,“制棉衣裤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日常生活中,张英食用节俭,以节省之钱来施舍贫寒之人,终其一生,多做好事,勉力行之。行胜于言,子孙耳濡目染,焉能不受其感化?

择交者不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富贵之弟,人生处世面临着更大的诱惑,更应慎交择友,否则就有家破人亡的风险。张英目击身历,感受最为深切。交友不慎“如鸩之入口,蛇之螫肤,断断不易,绝无解救之说”,因而,在张英看来,择友当是四者之关键。

四语立训,渗透到《聪训斋语》的方方面面。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者根据其内容进行了分类,如治家篇、读书篇、修身篇、交游篇、养生篇、品艺篇、怡情篇、知命篇。换句话说,这些篇章也集中体现了张英四语立训的家教。

治家篇:张英强调:“治家之道,谨肃为要。”家庭成员之间谨慎、恭敬,相互之间才会礼让、和谐。虽然有些拘谨,但家庭井然有序。《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谨肃之言实为齐家之道。

安徽桐城六尺巷

叶梦得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说:“俭者,守家第一法也。”张英也认为节俭乃治家之本。万不可好奇珍异宝、不蓄字画玩器,否者子孙必受其累。

家和万事兴,张英尤其重视兄弟关系,并用法昭禅师的偈语,“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来教诲后代。得为弟兄,是缘分也是福分,要珍惜缘分、福分,友爱相处。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世家之弟,更应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张英对此有着难得的清醒和理智并时时告诫后世子孙。张家基业能够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终成桐城名门望族,想必与此不无关系吧!

读书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们刻板的印象中,古人读书似乎只与科举有关,功名利禄是他们读书唯一的要义和准则。耕读传家的封建社会,张英从不否认读书对于士子进身和家族兴旺的重要意义,并且告诫子孙“制义者,秀才立身之根本,本固则人不敢轻,自宜专力攻之”,但张英对读书显然有更深入的理解,开卷就提出“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的见解,认为人生之福,“佐以读书”。以此看来,无论我们今天津津乐道张元济的“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还是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都与张英的读书观殊途同归,一脉相承。

与博观约取的读书方法不同,张英主张精读,“诵之极其熟,味之极其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何必多,况且人生苦短,又何能多乎?

诗酒趁年华,读书要趁早。张英认为二十岁之前读书与二十岁之后读书功效迥异,不可同日而语。青年时期,是人生“珠玉难换之岁月”,要抓住良机,诵读经典,打下精神的底子,“为终身受用之宝”。

修身篇:立品乃修身之本,做人之根基。张英告诫子弟:“世家之弟,原是贵重,更得精金美玉之品。”又说:“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骄盈,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则人之钦重,较三公而更贵。”把立品看作比三公更高贵的东西,立德树人,良有以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角色不同;为人,为官,为学,分工各异,但相信从游其中,含英咀华,你一定能够吸取养分,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方向。

交游篇:“立身行己之道”的关键切要在于择友。特别是年轻的时候,父母师长的教诲规劝日渐疏远,朋友之言,“朝夕浸灌,鲜有不为其所移者”。因此,择友须慎重,宁缺毋滥。对于行走在官场上的人们来说,交游也是一篇大文章。张英为官多年,做官以“清正高简安静为美”,以“门无杂宾”自许。宦海浮沉,道路凶险,与人交往有原则而不懂得变通,难免处处碰壁;相反,一味地圆滑,投机谄媚,也不会有好的下场。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是张英的交游之道,也是他的为官之道。

养生篇:保全生命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直面的客观现实,与前人求仙问道,“服药引导”以祈求长生不老不同,张英的养生观带有更多的烟火气息,他主张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既重视体魄的健康,又强调精神的调养,以达到生命的圆满。即使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也是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一方面,血肉之躯有自己的身体机能和运作机制,遵从客观规律,身体才能正常地运转,因此,张英首先从饮食、睡眠入手,认为眠食是养生之要务,饮食只八分,忌多品,少油腻,以保持肠道和气息的通畅;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不觅仙方觅睡方”,日长漏永,午间小憩片刻,睡足而起,神清气爽,体魄焉能不健康?

另一方面,人是精神的动物,俗话说,百病由气生,劳神伤神绝非长寿之道,因此,精神的调养也许更为重要。“安分省事,则心神宁谧,而无纷扰之害”,乐天知命以全生;“多求而不得则苦,多欲而不遂则苦”,保持内心的节制以达生,生命才会绽放出更长久的光彩;“慈者寿”“俭者寿”“和者寿”“静者寿”,诸如此类的嘉言慧语不胜枚举。

品艺篇:琴棋书画,是古贤士大夫的自我修养。“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张英在书中多次谈到古琴对人生的教化作用和审美作用。而关于书法鉴赏和学习也多有精彩独到的论述。

怡情篇:“人生不能无所适以寄其意。予无嗜好,惟酷好看山种树。”看山种树,无关乎生计,却能怡情养性、滋润心灵,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存焉。《清史稿·张英传》载:“英自壮岁即有田园之思,致政后,优游林下者七年。”自然山水让人缱绻忘还,故乡的龙眠山是张英最后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需要一方精神的田园?

知命篇:《论语》有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张英知命,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认为命有天命和宿命之分。天命是自然规律,宿命是冥冥之中人生不可把握的神秘部分。因此,把握好天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同时,对宿命也要有达观的认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这份洞悟,人生自会多了份从容和洒脱!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聪训斋语全鉴》,是以晚清葛元煦所辑“啸园丛书”本《聪训斋语》为底本,详加编订,同时做出注释和译文,并且在每一则后面都写有品评文字。此番功夫,只是想表达对先贤的纪念。《聪训斋语》本是张英闲暇时训勉子孙之言,随心教导,难免有重复杂乱之嫌,且有些表达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虽然我们对原文进行了仔细的考订,但是也发现有些篇章无法准确归类,这是读者需要注意和留心的地方。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知道了古人的优长的所在,选择其中贤能精英者,置之案头日夜相处,这就是与古人‘结缘’,‘尚友古人’。”愿《聪训斋语》长置你的案头、枕间,愿你与先贤对话、结缘,相信沐浴智慧之光的你定会光彩动人地伫立人间!

评注者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