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止为主修 以观为主修

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者,谓我思维如此如此,若我思维如是如是,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

弥勒菩萨到此不说真话了,他老人家也来个秘密。我现在把他的秘密揭穿,就是说,你修这个到成功时,你“思维如此如此”,“当有如此如此”;你要“如是如是”,当能“如是如是”。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但是要你们听众自己去懂,佛也只能说到这里,此乃宇宙之大秘密也。诸佛菩萨都说到这里,只能说这样就是这样,你懂了就是这样。所以禅宗祖师上来,这个、那个,究竟哪一个都搞不清楚,弥勒菩萨也是这样地玩。但是他说得很清楚,你懂了就知道他老人家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说你修定慧修成功了,一切神通智慧都有了;换句话说,没有不得定而生慧的。到这时“所作成办”,就如孔子所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般若、解脱、法身,等持成就了。

及缘清净所缘作意,胜解思择作意者”,修行的一切方法都是唯心造,世间法一切的造业,以及三恶道的业,也都是唯心所造。所以由凡夫到圣人,证得小乘之果,乃至大乘菩萨、成佛,也都是唯心造。因为是唯心造,所以一开始就作意,作意有四十种,他讲给我们听,开发我们的智慧。

谓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由于这个定境界的原故,你一念作意专一就定了,你真得到了定,并不是不可以用思想修,禅本来就是思维修,但要你得了定的境界不思而思。就在这个定境界,把佛经三藏十二部都熟了,一点一点地研究。参禅的参就是思维,专一的思维,把一个问题好好参。参通了,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就是大悟了。“思择诸法”是研究教理,禅宗叫参究,换一个名词而已。有些人因根性不同,不肯走思择的路线,“或奢摩他而为上首”,他喜欢修奢摩他,就是止。譬如在座很多人都是这样,喜欢从止入手,一念清净放下就对了,定了再说。定得到了以后,慧自然发起。

有些人不然,喜欢用思想,如果思想用对了,以后从“思择诸法”入手,但是思想用不对,就变成邪见了。如有些学者,对佛学都喜欢用思择,都变成思想,没有修证,所以都变成身外求法了。什么叫修证呢?止观双运,所以不做功夫就是不行。你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修无想定三年,非想非非想定三年,雪山苦行六年,都是在做功夫,都在修定,发了智慧以后才出来弘法。再看后世的许多人,读两本佛学经典,会思想,会写文章,会演讲,双腿都盘不拢来,更没有半分修定的经历,就成了大法师,就会弘法了。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修定来的,所以要注意,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就有如此之重要。

寂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上来修持,有的是开始“安心于内”,此心不动,即禅宗的一切放下,安心不动,也可以到家,所以法门是多方面的。当初二祖见达摩祖师,是来求安心的,达摩叫他把心拿出来,他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为汝安心竟。”给你安好了,他就悟了。因为此心不可得,念念皆空,当下即空,就在这一念一空,就定下去了,一路到底,这就是“毗钵舍那而为上首”,以观为主的修法。这一念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此心安了,再看世间一切一切,原来是如如不动的,这是定中有观,这个就是安心法门中以观为上首。

一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有些人根性不同,止观不能双运,上来修行,光想修定、修止;有些人一上手就光想修观,止和观只修一种,就叫“一分修”。

具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二分双修”。有人不能二分具修,不能同时来,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所以,拿一个法门教育一万个众生,要每个人都走这一条路,这样不是真正的善知识,不能接引人,因为没有教授法。“大唐无禅师”这句话,是指没有教授法的禅师太多了。所以学佛不要只学哪一宗、哪一派,因为不同的各种根性,要以各种不同的法门接引才行。说什么只有净土才对,其他都是魔道,或只有密宗才对,或只有禅宗才对,像这样的观念,本身就是凡夫之见。众生根性不同,方便不同,不懂方便如何能教化人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分修”也可以,二分修也可以,二分修就是“具分修”,是同时修的意思。如止观双修,定中有观,观中有定,就是止观双修。

无间作意者,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譬如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无间作意”。一切行住坐卧之间,念念都在修行,没有停止,一秒钟都不能有昏沉散乱。下面不要我再带领了吧?一路下去自己晓得看下去了吧!下了课要看呀!自己不看光靠我有什么用?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