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是:书法、昆曲、普洱茶。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这里,将“书法”列在中国举世独有三项文化之首,不禁给当代喜欢传统文化,生怕书法这一文化艺术突然消失的人们一剂强心针,令人欢欣鼓舞。
曾经有某届人大代表提案将“书法”逐出艺术圈,虽然该提案被挂起,不予通过。但是也可从侧面看出,“书法”作为艺术被世人的误解,其误解的产生源于滥用。
“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在过去一直都是民间的行为,古代不会搞书法类的竞赛,更加不会有书法协会。“书法”一直到清末,都是人们用于记录,交流的工具。其实用性应远远大于其艺术性。随着毛笔的被废弃。钢笔等硬笔的产生。“书法”这种艺术才应运而生。
蒋勋曾经说过,一个实用性的东西,当其失去实用性价值的时候,则会变成艺术品。比如古代的磨盘,各种坛坛罐罐。
书法应该同样是这个规律,因为毛笔的被罢黜使用,则其上升到纯艺术层面。于是成为一门纯粹的艺术,而失去了其实用性。
中国人很害怕丢掉传统文化,其实也不用担心,一种文化的产生,是在一个属于它的土壤中产生的。中国人选择了毛笔,将动物的毛集中在一起,制作成书写工具。而西方人选择了鹅毛笔,直接用鹅毛的杆一头书写,所以,最后同样是写字这件事,就诞生了两种方式,中国的软笔书法,外国的硬笔书法。
这也体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内涵。
中国人软笔书法,书写过程,像太极,像气功,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用柔软之法,达成刚硬之态,之美。包括后来的国画艺术,都是这种道理。
外国人的硬笔书法,刚产生柔,看欧洲那些建筑,那些曲曲折折的字母,曲线之美毕露。但是这些曲线的之作是刚硬的鹅毛笔尖。
中国书法包含着中国文化内涵及自己的哲学,汉字是方块字,但是却由软塌塌的毛笔书写出来。汉字棱角分明,结构工整,是中国人以柔生刚的一种逻辑。
看中国建筑风格,如中国汉字风格。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就曾经以《官家令》为题目写过一节文章。因为老旧纸版本书不知去向,新电子版本书也没有配该字图片,只好自己手书一幅。
林语堂先生在论述该字时候有段文字十分经典。
“官字和家字的顶部,为这两个字的主要组织成分,它表象中国房屋的屋顶。注意其中部的斜倾与屋顶所见之一往直前疾驰的气势。令字的顶部一个人字,很像屋顶的外廓线。更注意底部疾掠的姿态与上向转折的弧形。更注意中国文字所含存的建筑原理。注意官字的有力的垂直线,这是柱子,它怎样与上面屋顶的弧形和其他附着的平行线条相调剂,注意家字中央的垂直弧线有别的笔画集中于它的顶部一点,而巧妙地彼此保持平衡。
屋顶斜倾的由来,从未经正确地了解过,而它是中国建筑的最出色最显著的特性。有人想象它是跟吾们游牧时代的帐幕形式有联系。其实它的理由在书法中可以明见,任何人能透彻明了中国书法原则者无不能看出其可爱的疾掠线条的纲领。
中国书法之最大困难,乃在使笔画饱含笔力,于完全直线的笔画中常尤为艰难。反之,向任何一面略作斜势,立刻可显觉紧张的气脉。只要看一看中国字部首像屋顶般优美的斜倾表,当可见这不是纯粹作者的幻想。”
林语堂先生解释了书法艺术,同时也解释了中国建筑形式的形成渊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很有深度。
书法为什么能够成为一种艺术而存在?
第一,汉字本身的美。汉字之美中孕育着建筑美学。汉字与画画一样具有视觉形态观赏的空间。每个方块字,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这就是汉字的内涵所在。因为它起源象形,虽经发展却浓缩着简化的绘画在里面。
第二,笔墨之美。通过毛笔使用中的“提按”作用,将汉字的笔画,通过笔墨的不同使用方法,达到一种绘画夸张之美。比如刚才写的“官家令”三字,其“一点”本身不简单是一个黑墨点,而是一个小小的形状,包含着生气的形状,那些“横竖撇捺转折勾”等等就更有发展空间。令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之韵味。而经过不同的人书写出来的字,虽然汉字都是那个汉字由于其结构宽窄,笔墨浓淡等的变化,导致形成不同的审美风格,而显得独到。
这一点是西方26个字母无法比拟的。
第三,书法单个字成篇之后的整体美。一幅好的书法艺术写成之后,则会形成通篇之美,每个字的进退,布局,浓淡,无不浸染着挥毫者的心胸,气势,性格,情绪。一篇书法,是一篇生机勃勃的艺术品。这一点都不夸张。
第四,书法作品的附加美。这个指的是一幅书法作品,有落款,有签章。落款讲究,签章又带来金石之气,增补了五行之美感。
中国产生了书法艺术,汉字仍旧在中国是官方通用字,只要汉字不灭,书法艺术就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