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家训名篇译注
- (蜀汉)诸葛亮 (宋)范仲淹等著 余进江选编译注
- 1570字
- 2021-06-02 16:05:58
孔臧 与子琳书
告琳: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滋滋①昼夜,衎衎②不怠,善矣!人之讲道,惟问③其志,取必以渐④,勤则得多。山霤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⑥。
侍中子国⑦,明达渊博,雅学绝伦,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虽与群臣并参侍⑧,见待崇礼,不供亵事⑨,独得掌御唾壶⑩,朝廷之士,莫不荣之。此汝亲所见。《诗》不云乎?“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又曰:“操斧伐柯,其则不远。”⑪远则尼父⑫,近则子国,于以立身,其庶⑬矣乎。
(《孔丛子·连丛子上》)
今译
告诫孔琳:最近听说你和朋友们讲习经传,昼夜乐在其中,孜孜不倦,这很好啊!人研究学问,只看他是否有志向,治学必须循序渐进,勤奋才能多得。山中溪流最为柔弱,却能穿透石头;蝎虫最为弱小,却能蛀坏木头。小溪不是凿石用的凿子,蝎虫不是钻木用的钻头,然而却能以微小脆弱的身躯,破坏坚硬刚强的东西,这难道不是靠长久积累而达成的吗?古训说:“光是学习而知道了道理还不够,要亲身实践才算完满。”所以学习实际就是为了修正各方面的行为。
侍中孔安国,明睿通达,知识渊博,学问高深绝伦,绝口不谈利禄,行为和名声相符,做事遵从礼法,从小到大,操守行为,始终如一。虽然与群臣一起侍从皇帝,但他在皇帝面前推崇礼义,不谈卑贱下流之事,因此唯独他有资格照料皇帝的起居琐事,得到皇帝的信任和亲近,朝廷之士,没有不以之为荣的。这些都是你亲眼所见的。《诗经》不是说吗:“不要想着企求先祖的荫庇,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又说:“手持斧头伐木做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手中,不必远求。”远的有孔子,近的有安国,做人学习他们的榜样,也就差不多可以了。
简注
①滋滋:同“孜孜”,勤奋不倦之貌。
②衎衎(kàn):坚强勉力之貌。
③问:看。
④以渐: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
⑤霤(liù):山上奔流而下的水。
⑥饰百行:修正各方面的行为。饰,《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注作“饬”,整顿、修正之义。
⑦侍中: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子国:即孔安国(约前 156 年—前 74 年),字子国,孔子十世孙(亦有十一世孙、十二世孙之说),西汉大儒。尝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治《古文尚书》,又作《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
⑧参侍:侍奉君主。
⑨亵事:卑贱下流之事。
⑩御唾壶:皇帝用的痰盂,意指皇帝的起居琐事。
⑪以上两句诗分别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和《诗经·豳风·伐柯》。
⑫尼父:即孔子。孔子字仲尼,“父”表尊称。
⑬庶:庶几,接近。
实践要点
孔臧(约前 201 年—前 123 年),孔子十世孙,汉朝蓼侯孔藂之子。文帝九年(约前 171 年)嗣藂为御史大夫。臧愿嗣家业,求为太常,与从弟孔安国缀集古义。武帝遵从其意,遂拜太常,礼赐如三公。臧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之法,请著功令,自是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在官数年卒。
孔臧得知儿子孔琳昼夜与朋友研习经书,欣慰之余,给孔琳写了一封家书来赞扬他,指出立志是研究学问之始,毅力与恒心是求知善读之源,勉励孔琳必须循序渐进,勤劳才能多得,以水滴石、虫咬木为例子进一步说明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坚持不懈方能学通古今。借古训所言:“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强调脚踏实地地去亲自实践,身体力行,才算圆满。
依孔臧看来,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他叮嘱道:“远则尼父,近则子国,于以立身,其庶矣乎。”他认为孔琳远则可以效法孔子,近则可以效法堂叔孔安国,并赞扬孔安国品行高尚、学识渊博,言行不汲汲于名利,遵从礼法,以此勉励孔琳向榜样看齐,告诫孔琳不可沉溺在先祖的荫庇下,应当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安身立命,传承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