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氏世范译注
- (宋)袁采著 赖区平译注
- 4字
- 2021-06-02 16:08:39
卷一
睦亲
1.1 性不可以强合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明其由。
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①,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挐,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性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
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②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③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孔子曰:“事父母几④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⑤而不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熟思之。
今译
每个人最亲的,莫过于父子兄弟。然而,父子兄弟之间却有不和睦的。其原因或是因为父亲勉强儿子改过为为善,或是因为兄弟之间相互争夺财产。有的父子兄弟之间并不因为劝勉为善、争夺财产而导致不和,世人见到他们不和,就从中分辨是非曲直,但却始终搞不明白不和的缘由。
人的性情,有的宽容和缓,有的脾气急躁;有的刚猛暴戾,有的柔顺软弱;有的严肃厚重,有的轻佻浮薄;有的矜持检点,有的放任不拘;有的喜欢闲适安静,有的喜欢纷繁热闹;有的见识短小,有的见识广博,禀性气质各各不同。父亲一定要子女的性情跟自己相合,而子女的性情却未必如此;兄长一定要弟弟的性情跟自己相合,而弟弟的性情却未必如此。性情不相合,那么他们的言行也不可能相合。这就是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根源。何况大凡在面临事情的时候,一个认为对,另一个认为错;一个认为应该在先,另一个认为应该在后;一个认为应该急些,另一个认为应该缓些,两方的观点是如此不同。如果相互都想要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必定会导致争吵辩论。争吵辩论不分胜负,至于三番五次,甚至十几次,那么不和的情感就从此开启,甚或导致终生不相亲和。
如果大家都领悟到这个道理,那么做父亲、兄长的,就跟子女、弟弟沟通情感和想法,而不苛责子女、弟弟要跟自己保持一致;做子女、弟弟的,就会尽量依照父亲、兄长的意见行事,而不奢望父亲、兄长一定要听从自己,那么处理事情之时,必定会相互和睦协调,而没有乖违相争的患害。孔子说:“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应婉转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父母听从,还应照常恭敬,不要违逆,虽然心中忧愁,也不对父母怨恨。”这是圣人教给人们家庭和睦的关键方法,应该好好思量。
简注
①褊(biǎn)急:度量狭小,性情急躁。
②通情:互相沟通情况或情感。
③仰承:此指按对方意见办事。
④几(jī):几微,轻微,婉转。
⑤劳:忧愁。
实践要点
这是开卷第一章,用意极深。如我们在导读中所说,《袁氏世范》共三卷,先讲和睦家庭,再讲立身处己,最后讲治家理财。而从这第一章来看,家庭和睦的“要术”,却仍然不是向外求,而是回到各人自身,从每个人自身的性情出发,发现人的性情各各有别,不可强求一致,从而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学会沟通。也就是说,“家庭和睦”的诀窍仍在于“自我修养”。
此章可与后面 2.10 章对照来读。那里也说到人的性情各有所偏,应该善于救其偏失。确实,每个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变化气质”,矫正自己性情的偏颇。但是对于他人,尤其是亲人,却不能以这种方式过分苛责,更不能强求家人务必跟自己保持一致。“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强求一致,正是“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明白了这一点,与家人相处时自己就会换一种心态,不是埋怨或苛责,而是理解和包容,很多事情也就能够释然。有时候,强求性情一致,看起来是为了纠正家人的不良性情,实则不过是成全自己的任性和强横。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对家人不闻不问,该劝说阻止时还是要劝说阻止,但即使这样,也还是出于理解和包容的心态,而不是怨恨,更不是以暴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