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与龙武军约架

王鉷敛财有道,除户部侍郎的正职外,另兼任了闲厩、苑内、营田、五坊、宫苑等一大堆使职,尤其是他管辖下的左右藏库里堆满了宫内取之不尽的财富,让他极受李隆基的喜爱,成为了跟前的大红人。

而王鉷出身贫寒,让他懂得该如何取悦旁人,经常越过裴宽直接向李隆基表功,李隆基也经常跳过裴宽直接表彰王鉷。

于是乎,夹在中间的裴宽,觉得自己成了那个多余的人……

余下的,还有礼部尚书席豫,工部尚书萧炅等等,身上的故事就相对少一些了。

至少杨钊没从旁人那里听到太多关于他们的事迹。

还有一些人,如兵部侍郎张垍,是开元时期三度为相、燕国公张说的儿子,妥妥的名门之后。他的兄长张均任职翰林供奉。

历数开元朝那么多宰相,能有两位儿子仍位居高位,实属罕见,这到底是说明了张说教子有方,还是说明了他不愧三度为相,为后辈打通了仕进的关卡?

再如,京兆尹韩朝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在后世却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

因为李白为他写了两句极尽吹捧的诗句,流传度很广: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

其实,韦承恩跟杨钊套近乎也是有目的的。

他正在筹划一件大事:夺回属于南衙禁军的荣誉。

本来这事他已经和之前的兵曹参军商量好了,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兵曹参军换人了。

韦承恩也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跟杨钊喝了几回酒之后,自以为两人成铁哥们了,便将他的计划说了出来。

北衙禁军是从南衙禁军里从分出去的,其势力也一直不及南衙禁军。

毕竟,北衙禁军只是宫廷卫队,人数又少,又没有任何边疆建功的机会,自然是被南衙禁军所鄙视。曾几何时,那些怀有抱负的功勋后代,都不愿意加入到北衙禁军之中;

而南衙禁军则不同,它们掌管着帝国境内全部六百多个折冲府,实行的是轮番卫戍京城的制度,所以里面的士兵,既有功勋子弟,也有从各个折冲府抽调上来的经历过战场洗礼的精锐。同样,南衙禁军里的将士也不乏外出作战、建功封侯的机会。

然而南衙禁军的荣耀却伴随着它们的势力逐渐削弱了。

韦承恩痛心疾首地讲了一大堆,杨钊听了半天也没听明白。最后,他还是凭借着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答了这个问题。

说到底,就是府兵制崩坏了,各地折冲府里大量缺员,自顾不暇,自然也没有足额的士兵派送到各军队和南衙禁军。

如今的各边镇用兵,大多靠节度使用钱财招募健儿入伍,——这种方式在后来被称做募兵制。

帝国的战事基本都发生在边疆或他国境内,帝国腹地和京城多年太平,所以内地没有军队也没有任何影响。而成建制的南衙禁军里的空额,便一直让它空着吧,用作虚衔来封赏功勋,也算是发挥它的剩余价值了。

至于府兵制为什么崩坏,杨钊在扶风的经历已经解释了这一点,因为均田制已经崩坏,课户不堪繁重的赋税大量逃亡,哪里还承担得起帝国的兵役?

如今的长安城内,南衙十六卫名存实亡。

十六支有着光荣过往的番号的军队,实际上已经凑不齐一支像样的部队来。

仅仅左右金吾卫和左右监门卫四支部队里的兵源还算稳定。

毕竟前者要用来保证偌大的长安城内的治安,后者要驻守城内外近百座城门。

但也就是四支地方保安部队罢了。

论作战能力,它们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杨钊也就是在冬月初一的朔望朝会上见着了其余南衙禁军的身影。那一天,左右卫穿黄色甲胄、执黄麾、配黄色刀箭,左右武卫穿白色甲胄、执白麾、配白色刀箭,左右威卫穿黑色甲胄、执黑麾、配黑色刀箭,左右领军卫穿青色甲胄、执青麾、配青色刀箭……从丹凤门一直排到大明宫内的含元殿前,十分威武……

更让南衙禁军无法忍受的是,他们衰落了,北衙禁军却越发壮大。

尤其是龙武军。

这支刚刚成立不过十年的军队(不算上它的前身,那时候叫“万骑”),深得当今天子李隆基的信任,在李隆基居住的兴庆宫内外,全部都由龙武军来驻守,其他禁军不得擅入。

(难怪李隆基要住在兴庆宫内,他要是住在大明宫内,大明宫那么大,单单两支龙武军用来驻守是不够的。只能说,依靠宫廷政变上位的李隆基,太缺乏安全感了。)

而出了兴庆宫之后,龙武军更是嚣张跋扈,一句“龙武军取道”犹如天子圣谕,便可以横冲直撞。甚至会专门冲到金吾卫的巡防地肆意践踏,留下满地狼藉后大笑而去……

“这帮乱贼!”韦承恩喝光了壶里最后一滴酒,两眼通红地望着杨钊,“杨老弟,你跟不跟我一起去?”

“去,当然得去。”

杨钊答应得很痛快。

他要敢不答应,估计当场就得被韦承恩先当做乱贼给揍了。

尽管他比韦承恩长得高多了……

但打架跟身高又没有关系。

而且他天天待在金吾卫里闲得慌,出去找点事干,至少能长长见识。

再说了,就算他不答应,他能拦得住手下那帮比大爷还难伺候的武侯吗?到时候,出了任何乱子,他照样得担责,而且以后在金吾卫这个圈子里,他也呆不下去了……

韦承恩的计划十分符合他本人的形象气质,就是叫上监门卫的兄弟们一起,找个时间,把龙武军约出来干一架。

双方都是功勋子弟,打的是文明架。

无论结果如何,一、不得泄密,更不准回去告状;二、不得携带器具,就赤手空拳、光明正大地干。

这两条也是京城中贵族子弟通行的打架约定。

根本不用担心谁会违背这两条约定,对这帮人来说,面子比命都重要。

杨钊听完韦承恩的“大”计划后,很想追问一句:既然是打群架,最后也能分出胜负来,那输赢的赌注是什么?

但他想想还是算了。

打架本来就是荒唐可笑的行为,还用得着去计较细节吗?

南衙禁军的衰败是历史趋势所致,北衙禁军的兴盛是皇权与相权争夺的结果,跟打架有什么关系?

即便南衙禁军通过私下里的群架打赢了,又能改变它们衰落的趋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