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送匾
- 大唐之骨鲠忠臣杨国忠
- 快跑啊小泥鳅
- 2070字
- 2021-08-04 22:48:18
戴四郎杀出了县城,逃回乡里,和那里的戴二郎、三郎汇合,谋求报仇雪恨。
可还没等他们合谋完毕,得知县城消息的王、孙两家也开始动手了,各自去收回“属于他们的土地”。
尤其是孙家,用了诱骗的方法,把戴家三兄弟骗到了家中,轻松地就瓦解了戴家最后的挣扎。
杨钊得到消息后,再遣人把从戴家私库里搜出来的三百顷地契和一部分金银送过去,便换来了五花大绑的戴家三兄弟。
可这三兄弟是被活着送进县衙的,杨钊便没了杀他们的机会。
他毕竟是朝廷的官员,得按照朝廷的律令办事。
另外,像戴氏三兄弟这种级别的要犯,不是县衙能审的了的,得移交至州府推案过堂。
如果最终被判定死刑,还得将卷宗送到刑部和大理寺复审,它们复审完后移交至中书门下复核。在行刑前还得核实一遍,才能赶在行刑前三日送达地方官府执行。这便是死刑三复奏。
在复审期间,嫌犯若出了人身意外,地方官府都逃脱不了干系。
不过,对杨钊来说,能否亲手杀死戴家剩余的三兄弟,已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称霸扶风县的戴家已被彻底铲除。
县衙不但扬眉吐气,而且账册上又多了两百顷土地,连下半年的赋税也有了着落。
至于已经在“拘捕过程中被杀害”的戴大郎和戴五郎,杨钊让人砍下他们的脑袋,装进笼子里,然后悬挂在城门外。
这叫悬首示众。
下面张贴告示,公布这两人的死状和过程,并宣布戴家伏法的消息。
于是,不出半日,整个扶风县、乃至岐州府都被豪绅戴氏一族被县衙一夜间铲除的消息轰动了。
县内外民众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画面杨钊是没有看见。
但却有人送来了“为民除害”的匾额,算是代表扶风民众对县衙的感恩。
只不过这个匾额是王家打制的,在县城内游了一大圈后,送到县衙来。
李贞元亲自出面,代表县衙接受了“民众”的匾额,还趁机对着围观民众高谈阔论了一番。
虽然他反对除掉戴家,但当众接受民众的拥戴这种事,他还是很乐意享受的。
而且,在唐代,官员们还比较“朴实”,较少能得到匾额这类“代表民意”的东西,不像后世,尤其是到了明清两朝,大家都变得油滑了,几乎每一任地方官离职时,都会有民众跪送万民伞的情景出现。
要是哪名官员太实诚,或得罪了地方豪绅,没有收到万民伞,那就很尴尬了。
而且是这一辈子都很尴尬。
所以李贞元手里的这块匾还是很有价值的,一旦这个消息传到了京师、甚至能传到圣人耳朵里,那他李贞元就是大唐帝国的楷模县令,仕途发达不在话下。
瞧着李贞元志得意满的模样,李审摇着头嘀咕道:“杨县尉这招用的高啊。只是……便宜了他李贞元。”
杨钊笑了笑,回道:“不过是些虚名罢了,既然能拿它换回点实实在在的好处来,干嘛不拿去换呢?”
李审猜得没错。
这个匾额是杨钊授意王家打制的。
杨钊在派王伦去给王家送去约定好的田契和金银的时候,顺便提了这个要求。
而制一块匾额对王家来说,连举手之劳都谈不上,便也很配合地连夜赶制好,并在今日就送进了县城。
总的来说,杨钊什么也没付出,便稳住了李贞元。
戴家是被除掉了,但要给戴家定罪,还离不开李贞元这个县令。
又尤其是在通览完戴家的重要书信后,杨钊发现,戴家虽比不了玉溪园,没有朝堂中的靠山,但也和岐州府里一些官员有过往来。
更让他骇然的是,当中有一封书信竟是从卢龙军中寄来的。
原来,戴氏五兄弟在河东贩盐时,是偷运军中的官盐往外卖,干的是空手套白狼的勾当。
戴五郎则直接加入了卢龙军,为的就是方便里外偷运。
戴五郎在军中不过是个小校,他想要把官盐拿出去卖,首先便得买通顶头上司,也就是他的都将田承嗣,为此输送了不少钱财,两人也算是有了交情。
田承嗣本就是一员猛将,作战勇猛凶悍,加之又有了钱财开路,因而在军中职位升得很快,如今已是卢龙军中的前锋兵马使,甚得范阳节度使的器重。
而如今的范阳节度使,便是帝国内最得宠的封疆大吏、帝国东北境的掌舵人,安禄山。
就这样,扶风的乡绅戴家,竟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远在范阳的安禄山扯上了关系。
按常理说,戴家和卢龙军那点关系,都是十年前的旧事了,如今身份悬殊,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可能有什么来往了。
可凡事就怕万一。
万一田承嗣听说了戴家被灭门的消息,又刚好缺钱了、睹物思旧人,在安禄山耳边说了此事。
又万一安禄山正要收买田承嗣的效忠,便将芝麻小事也当做了事,随便跟朝堂中、或某个关内大员打声招呼……
别说杨钊只是个九品县尉,哪怕他现在是岐州府里的三品刺史,也架不住安禄山的权势啊,轻则罢黜官职,重则身首异处。
所以,还是哄一哄李贞元,尽快把戴家的案子给定下来。
毕竟他李贞元收了匾额,成了民众心中剪除戴家的大英雄,就不得不把戴家坟堆上的土踩严实了。
…………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描写的便是关内七八月之交的田野景象。
千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方式生生繁衍,一直传承了下来,似乎并没有太多变化。
只要脚下的土地还在,他们便会永远扎根于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
对于天度乡那一百顷土地上的佃户们来说,哪怕他们被重新编了组,要求集体上工,房舍也被修在一起……可除了热闹些外,似乎也没有太多变化。
等到火红的太阳落下西山,山顶上冒出来朵朵霞光,他们照常扛了锄头回家。
从回家的路上望去,家家户户都生了炊烟,连片地在半空中绘制成安详的图案……
可今晚却与往常不同。
今晚注定不能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