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童诗一个参照物
——儿童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对中国小孩来说,儿童诗是稀客。课本上寥寥几首,书架上寥寥几本。很多老师和学生一提到写诗都很茫然,不知道写什么。

儿童诗不是空中楼阁。事实上,儿童诗也需要选材。记得儿时,老爸常常在我迷路的时候提醒:“别忘了找参照物!”儿童诗教学没有参照物,自然常常迷路了。我认为这也是当下儿童诗教学卡在那儿的一个致命病根。

于是,我开始寻找中国古诗中的儿童诗。

据粗略统计,出现了“童”字的诗约有二十多首,但是,写童不见“童”的作品每每让人惊艳。其中最醒目的当然是七岁骆宾王的那首童言童语《鹅》,绝对的咏物高手!还有一首是巴蜀才女黄娥待字闺中的诗,诗中无一字提及“儿童”,但字里行间童心满溢,我自作多情把它归为儿童诗的行列:“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如果黄娥是晚熟儿童的话,八岁的薛涛算是相当早熟了,她的《咏梧桐》写出了三十岁女人的沧桑预感:“庭除一古桐,耸入云干中。枝迎南北鸟,叶送晚来风。”

其他的大多是大人写的与儿童相关的诗,算不算儿童诗还不好说。其中,写牧童的最多,但往往只是勾勒入景做点缀,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以儿童为本位的诗还是太少,但不妨借来参照一番。

比如杨万里写儿童追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白居易写孩子偷白莲:“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胡令能写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高鼎写村孩散学后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袁枚写牧童捉蝉的片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辛弃疾写儿子们学干农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以中国古代儿童诗为参照物,我们可以学习怎样选材。咏物、儿童游戏和儿童生活是古代儿童诗偏爱的素材。

于是,在我的儿童诗写作课上,我决定拿谜语开刀,让水果、蔬菜、小动物们新鲜登场。

孩子们都喜欢猜谜,在解谜的过程中享受着描写形态的快乐。因为官感永远是第一步,声色形味的描写都建立在观察聆听和触摸之上。而咏物诗的最大亮点就是写出本色,蔬菜的本色或者小动物的本色。

孩子们瞬间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三年级的小朋友写的谜语,就写出了物之本色:

舞蹈家

杨子辰(8岁)

秋天到了

地上铺满了黄金

像一个舞台

小汽车的喇叭一响

叶子们就一个个往上

跳起舞来

——打一植物(银杏叶)

进入高年级后,写诗的参照物就不仅仅是谜语了,我寻找的是中国台湾当代儿童诗中的咏物诗,童心童趣、童言童语是这一阶段儿童诗习作的轴心。例如,四年级学生写出来的不仅仅是谜语,而是有趣味的诗了:

蝴蝶为什么不结婚

袁光喆(9岁)

小的时候

总是被人嘲笑

因为丑

长大了

变成了彩色的帅哥

原来最帅的

是被嘲笑最多的那一个

对于五六年级阶段的孩子来说,只有咏物诗或者诗只写出情趣是不够的。在咏物诗的基础之上,他们需要把诗歌的触角延伸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理趣和深刻的快乐。

所以,我的参照物变成了中国古代、现代哲理诗和外国当代哲理诗以及绘本。

首先,通过阅读与仿写来培养出语感:卞之琳的《断章》,艾青的《镜子》,鲁黎的《泥土》,顾城的《一代人》,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向上跌了一跤》,等等。

孩子们通过仿写以及指导老师的示例,心里有了底——哲理诗亮瞎读者眼睛的常常是最后一句,前面可以尽情撒野:

背影

雷爱(9岁)

植物的背影

比人的背影乖

一只鸟,倒是自由了

背影呢

永远都没有自己的路线

它没有眼睛没有鼻子没有嘴

待到千万个影子在马路上集合的时候

也是六亲不认

抓命运

星期三

过百天的时候

家里人准备

剪刀,钱,佛珠,笔,宝剑

让我去摸命运

结果全被宝宝扔一边了

奶奶说

我当时估计是饿了

哭着去吃奶

其次,是要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换位思考很重要,而直线思维和单线思维都是写诗的大忌。以诗为例,比如《题西林壁》和《早起的鸟》。

为了减轻孩子们对哲理诗的畏惧情绪,我从最短的格言入手。练笔的选材也很日常:橡皮擦、纽扣、门、鞋带、盐、苍蝇……孩子们轻松入门,写出了以物为题的哲理诗,最初都很短,只有二三句,但却巧妙展示了逆向思维的魅力:

胡萝卜

郭泽邦(9岁)

胡萝卜不要脸

花心

红脸是你骗人的伎俩

糖醋莲白

雷爱(10岁)

没下雪

是撒在我身上的糖

小伙伴叫我小白或者阿莲

其实,我就是草根

喜欢把醋抹到脸上

当你开心的时候吃到我

我是甜的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吃到我

我就会变酸

最后,需要对发散思维和联想力进行打磨。哲理诗除了对形态本色的呈现之外,还要抓出甲与乙的关系,而这个交错的关系网的核心依然是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宇宙的关系。

所以,在敲定选材之后,我会和孩子们玩相反相对相似相近的联想力游戏,例如关于石头的联想,将几十个一环扣一环的联想,随意斩断一个环节,空白和跳跃就出来了,而这就是诗。

有家的流浪汉

杨宁(9岁)

妈妈来自康定

爸爸从甘南来

我,出生在成都

我的故乡又在哪儿呢?

每晚

别人都在满月下思乡

我却只能对着属于

自己的弯月

思索着

混沌的故乡

生口罩的气

宽窄

我的气下了一百场雨

才把教室淹掉

终于不用考试啦

我的悲伤

是一排排咬在铅笔上的牙印

差点就累死了

我的害怕像一个个口罩

被我扔进油锅里炸了

咦,果然是麻花的味道

好香呐

关于怎样写的环节,我设计了“推陈出新”这个栏目,它类似于一座桥梁,勾连古今。推陈出新,只是以古诗为源头,为灵感,不是对古诗的“今译”,更不是对古诗的否定。我的现代儿童诗教学脱胎于古诗,却不是机械的仿写,也不是单纯的改写,而是取古诗中的某一个小的切入点,大胆进行突破、创新和变形——或是关乎修辞手法,因为童诗中有大量拟人、拟物、比喻、夸张和排比的手法;或是咏物状物的素材取舍;或是抒情言志的主题挖掘和表达;或是起承转合的结构拼接……

在推陈出新的过渡之后,我搭建了“思维拓展”的版图。古诗是一块美玉,我们讲现代儿童诗歌创意写作,要汲取它身上与美相关的种种特质与优点,然后打造出具有现代特性的作品。现代生活、现代语言都与古诗和古人迥然有别,尤其是现代的儿童视角、儿童心理和儿童体验等元素,决定了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必然是扎根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立足于当代生活和当代体验,最终指向未来。

从前,我一直迷信诗是不可以教,只可以悟的。古诗好教,是因为有个摹本,平仄押韵,非常成熟,也好学习操作。如今,那个“日诵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却斗胆教起了儿童诗,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吧。写诗绝没有一朝一夕的速成捷径,从娃娃抓起,应该可以为我们去感受诗的魅力,然后逐渐掌握写作的技巧,有所裨益吧。毕竟爱诗的孩子会写作这是无须争论的事实。

当我们寻找到越来越丰富的参照物,也许诗歌教学的迷途上就可以多几个引路的背影,不再原地兜圈子。即使误入歧途也说不定会偶遇一片桃花源的新意境和好天气。

宽窄

于Skop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