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八仙过海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pán)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难以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他们各自向海里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了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xiāo)投到海里,箫载着他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花篮、纸驴、鼓、玉朝笏(hù)、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比喻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

“试以一物投之水,而各显神通而过何如?”

(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

想一想

“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是哪八个人?

拔苗助长

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农夫,总嫌(xián)他家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拔完后回到家里,疲惫(bèi)不堪(kān)地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真不容易。”他的儿子听了,赶忙跑到地里去看,只见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了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上》)

想一想

“拔苗助长”是否能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zhàn),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锜。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由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

      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战国策·西周策》)

想一想

请你给“百发百中”的“中”字注音。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都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

      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礼记·中庸》)

想一想

“半途而废”的“废”与“废寝忘食”的“废”,意思一样吗?

抱薪救火

战国时,强大的秦国蛮横地派兵攻打魏国国都。魏国势单力孤,眼看就要被秦国所破。就在这时,有人提议将南阳这个地方割送给秦国,借以求和。可大臣苏代坚决反对,并对魏王说:“秦国欲壑(hè)难填,用割地的方法讨好秦国,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魏王不听苏代的劝告,结果,魏国不久就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xīn)救火——薪:柴草。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害,结果反而使灾害扩大。

“且夫以地事秦,比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

想一想

“抱薪救火”的“薪”能写成“新”字吗?为什么?

你能填出成语“釜底抽( )”吗?

杯弓蛇影

西晋时,有个叫乐(yuè)广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一个朋友到他家里喝酒,可喝完酒朋友回去就生了一场大病。乐广听说后,便赶紧去探望,想问个究竟。朋友说:“前次在你家喝酒,看到杯里有条蛇在游动,心里很害怕,不喝吧,又觉得对主人不敬。喝了以后,回到家便病了。”乐广听后很纳闷。回到家里,猛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角弓,心里明白了。他再次把那位朋友请来,又给朋友斟(zhēn)上一杯酒。朋友指着酒杯惊呼:“看,蛇!”乐广取下墙上的弓,说:“那只是弓的影子,现在没了。”朋友恍(huǎnɡ)然大悟,病也全好了。

杯弓蛇影——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虑而引起恐惧,自相惊扰。

“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晋书·乐广传》)

想一想

“杯弓蛇影”含有“疑神疑鬼”的意思吗?

比肩继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yàn)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继踵(zhǒnɡ),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人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楚王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比肩继踵——比:并。踵:脚后跟。继踵:脚尖碰着脚后跟。

      形容人多拥挤。

“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晏子春秋·杂下》)

想一想

这个成语故事中还包含着另一成语,它是“( )如雨”。

闭门思过

西汉昭帝时,韩延寿担任太守。有一天,他到属下高陵县巡视,刚好碰上一对儿兄弟为争分祖上留下的田地而向他告状。韩延寿看到这种情形后,十分惭愧(cánkuì)。于是他对手下的人说:“我作为太守,没能教化好百姓,以致让这类事情发生,我应该辞去官职,让给更有能力的人来干。”之后,他独自一人待在屋里,闭门思过。那两个告状的兄弟也被他感动了,流着泪向他请罪。

闭门思过——过:过错。

      指不与人接触,独自反省自己的过错。

“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汉书·韩延寿传》)

想一想

“闭门思过”的“过”,这里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秦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huānɡ)的上面,膏(ɡāo)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膏肓: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与膈膜之间叫“肓”。

      比喻危机不可挽救。

“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

(《左传·成公十年》)

想一想

“病入膏肓”中的“肓”能写成“盲”吗?为什么?

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厉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

      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诗经·大雅》)

想一想

“不可救药”的“药”是动词,“良药苦口”的“药”也是动词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大将班超奉命前往西域,与鄯(shàn)善王互通友好,建立正常的友邻关系。班超刚到鄯善时,鄯善王很尊敬他,关系很融洽。可没过多久,匈奴也派使者来到这里,与鄯善王修好。班超等人因此受到了冷遇。班超对手下的人说:“如果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我们必死无疑。不入虎穴,焉(yān)得虎子,我们先杀了匈奴使者,这样就断了鄯善王投靠匈奴的念头。”于是他们马上行动,消灭了匈奴的人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穴:动物的窝。焉:怎么。

           比喻不大胆实践,就不能取得成就。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想一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是表示疑问的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