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讲读
  • 许结
  • 1163字
  • 2021-07-20 16:49:41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3],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4],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

问题分析

“有无相生”与“当其无……之用”,这是老子的反向思维吗?

老子常以反向思维述理,众人多言“有”之用,他则强调“无”之用,这与他思想由物用勘进于道用相关。然老子既言“无”之用,又何以强调“有无相生”?因为老子这里讲的无,皆所谓空处,而非哲学上所说的绝对的无,绝对的“无”不包含“有”。正始名士王弼主张“本无”哲学,他有一天见到裴徽,裴徽问王弼:“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王弼回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松之注)也正因为老子不排斥“有”,所以才说“无”借“有”以为用。当然,老子说“无”之用,也当注意其间概念与实物的差异。比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毂、车皆实体之“有”,惟其“用”在“无”,将“无”解释为空处,虽不谬,然亦太简单。因为造车之前,必有“圜”,《周易·说卦》“乾为天,为圜”,此概念存于胸中,而后始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所以老子的“无”之用,在具体运用中也有不可忽略的超越性。

文化史扩展

道、技、器

中国古代学者对“道”与“技”(艺)、“器”(物)关系的看法,往往表现出一元化形态,即以“道”为主,以“技”“器”为辅;以“技”“器”为手段,以“道”为目的。但却有着层次的差异。如《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的解释是:“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也假托“庖丁”之口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超)乎技矣。”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一贯主张的“重道轻技(器)”观念。其实,中国古代的这种重道轻技思想只是比较值,而非绝对值,因为在重道时“道”本身就内含了技与器,老子从“车”“牖”等物象谈“有器之用”,即以“有”体“无”,由“物”观“道”,是非常典型而且是值得重视的。


[1] 三十辐:河上公注:“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辐,车的轴条。共:即“拱”字,拱卫,集中。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孔木。按:《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集注:“共,音拱,亦作拱。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2] 当:在。无:空虚之处。

[3] 埏(shān)埴:糅合黏土。器:指圆形陶器。按:埏,《释文》依王本原作“挻”,借为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柔和之物,引之使长,抟之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

[4] 户牖:门窗。

[5] 之:助词。按:此句与上句的“之”字作助词,代指前述之毂木、陶土、门窗壁。王弼注:“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