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技术风口来了

作者 刘燕

从市场的反响和反馈的程度看,低代码已经成了一个新晋风口。

数字化转型提速有了新“武器”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低代码成为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条新捷径。与此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不断攀升,也带动低代码市场加速增长。

有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将会是“低代码年”。

Gartner预测,2021年全球低代码开发技术市场总额将达到138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2.6%。其中,低代码应用平台将是未来三年低代码开发市场的最大组成部分,2021年,其市场总额将达到58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30%。

另据咨询机构Forrester的分析师预测,2021年将有75%的企业软件采用低代码技术构建。

腾讯云云开发产品中心副总监王倩近日在接受InfoQ采访时表示,低代码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巨大。企业做数字化转型,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而应用低代码开发后,这些成本都可以节省下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

数字化转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信息化再数字化再智能化,现在大多数企业上云用低代码做信息化,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线上互联网的营销化。如小程序、H5这类公域和私域流量的运营,对企业业务扩展、线上获客助益颇多。低代码与云计算的结合,在提供信息化能力之外,还能提供其他能力,如营销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价值。

正是看到了低代码开发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前景,腾讯云在低代码开发领域不断加大布局。今年1月15日,腾讯云微搭WeDa低代码平台正式开启公测,预计将于3月下旬正式上线。

利用微搭WeDa低代码平台,开发者通过行业化模板、拖放式组件和可视化配置,能快速构建出小程序、H5、Web等多端应用。用户只需创建一次,便可实现多端发布。基于低码平台,即便是编码水平较低的用户,也可快速打造一个小程序/H5/网页。

王倩介绍,腾讯云微搭低代码平台从0-1搭建起来,具备两大核心技术:

一,低代码本身是对开发语言的规范,其中一点是抽象的应用描述语言。腾讯云微搭对每一个应用都有JSON规范描述,描述整个应用结构的页面组件及如何写整个GS逻辑。这本身是高度抽象的设计,对开发人员、平台的底层技术能力有很高要求。

二,跨平台框架的实现。一套代码生成多端,传统的实现方式类似于uniapp,另一种是通过编译解决,把编译器的JSON转化成目标平台的原生语言,这也是一个技术难点。

腾讯云微搭WeDa平台以云开发作为底层支撑,通过云原生能力将应用搭建的全链路打通。腾讯云云数据库、云函数、云存储等一系列既有基础设施,保障了开发团队快速构建出一套低代码平台。

目前腾讯云开发底层有100多万开发者,已是成熟的开发平台,因此基于平台再向上延伸搭建低代码开发平台就水到渠成,把上层业务组件、对象模型封装好后,便能对外提供一个应用性较高的平台。

低代码开发定位:能解决80%通用场景的问题

腾讯云微搭WeDa平台能支撑企业OA搭建、知识管理平台、企业门户等企业级应用系统搭建,也可支撑预约、报名、打卡等运营类小程序及年会抽奖、游戏互动等广告营销类型应用的构建。同时,平台还可支撑研发技术中台的打造,助力服务商构建快速批量生成小程序。

微搭低代码平台还能作为底层技术底座,行业客户和服务商可将微搭平台与自有研发平台集成,从而构建具有特定行业属性的低码平台进行对外服务,如腾讯政务低码WeApps和工业低码等。

微搭低代码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定位类似技术中台。外部开发者可以把自己的组件,按照低代码平台的规范,把组件库接到平台上,通过拖拽生成很快生成一个应用,这样就把低代码变成了为自己团队服务的低代码平台。

企业可以有选择的接入腾讯云微搭平台。

如果要做全新的增量应用,可以选择将所有数据后台的服务托管在低代码平台。如果原有H5的应用,只想做小程序的端,业务逻辑会做微调,腾讯提供了外部数据源的方式,把原有系统的API接口通过HTTP API接口的形式接入到微搭低代码平台,然后通过小程序直接对接,灵活性很强。

王倩表示,现阶段低代码平台在场景应用中的一个难点是,理论上能通过代码开发解决的都是能够解决的,而不是在企业客户选择时,客户会认为平台本身的存量服务、后端的服务和代码可以不用代码来解决。腾讯云微搭低代码平台就正在探索如何提供更好的方式与企业后台已有的数据系统做兼容,以使后者在尽量少改当前代码的情况下,通过低代码做增量的应用和服务。

一种观点认为,低代码平台目前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业务场景,而无法应对那些大规模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

对此王倩并不认同,“低代码本身的定位是,能解决80%的通用场景的问题,对于那些极端复杂的需求,我认为不应该用低代码来解决。因为某种程度上,通用性强就意味着灵活性差,二者相辅相成。极端复杂的场景无法抽象出一个通用的模式去套用应用定制性高的部分。针对极端复杂场景,一个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将项目底层能够通用化的部分,采用低代码平台拖拽式开发,针对特殊的业务,可将低代码平台作为开发工具,然后写逻辑代码,两者结合来用”。

王倩觉得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随着低代码本身的发展,未来应用的领域会更多,如低代码未来会AI结合,与IoT硬件设备结合,覆盖越来越多的业务场景。

现阶段,低代码对于传统的行业,如工业、制造业,汽车能源等数字化程度比较差的传统行业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这部分增量市场对低代码是刚需。

产品和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

在市场参与者方面,国内做低代码平台的公司,既有大的云厂商、传统的垂直服务商,也有创业团队。

未来,低代码市场的规模盘子也不小。有数据显示,未来低代码市场规模在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左右。市场很大,且本身可分为很多细分领域,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存活空间。

不过现阶段,国内低代码平台的整体成熟度总体偏低,目前还没有出现一种很成熟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能真正跑起来,且受到市场的认可,品牌认知度够强。

在国外,有一两家在垂直行业属性比较强的厂商,如Mendix,因为做的时间比较久,认知度较高。

王倩介绍,国内的低代码开发厂商,业内存在两种主流的商业模式。

一种是赚项目实施的钱,做低代码工具+实施团队打包,做项目的交付,获得项目分成。这种商业模式还有待验证,目前来看也许可行。

另一种是,把低代码平台整体卖给某一家公司,有些公司想自建低代码平台,但觉得成本高,就干脆买一个自己用,或者低代码平台的开放性比较好,在上面接入自己的一些技术中台的能力,把它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目前看,作为实施工具的模式,较受服务商认可。王倩表示,腾讯目前两种方式都在采用。

低代码“干死”外包?

许多企业会找外包公司做定制软件开发,低代码热度攀升后,业内有人担忧低代码平台会对

IT服务外包行业带来威胁,甚至可能会“干死”外包。

王倩反倒认为,低代码对IT软件外包行业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很多企业需要软件开发服务,需要有人能响应需求并为之提供优质服务。考虑到人力、资金等成本,企业一般不会选择自建应用。因此,需要定制软件开发的企业和IT外包公司之间的服务关系并不会消失,只是服务的内容和形态会发生变化。低代码平台出现后,效率提升进而令服务费用降低,企业可以花更少的钱获得更高质量的应用。

传统企业的IT部门人员规模、技术能力、资源缺乏,企业往往会把精力和最好的资源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上去。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对企业是更有竞争力的选择,如果企业能把这笔账算清楚的话,它会发现外包的收益更大。因此王倩认为,企业不会因为低代码本身的出现,就减轻对外包的依赖。且短时间内,企业外包的策略不会变化。

其实,反过来低代码还可以给外包团队赋能,原来的外包是项目交付制,每个项目要从头开始,有了低代码平台后,这些组件和逻辑可以沉淀下来。这样一来,外包的效率就可以提升,人力成本下降了,项目总量也会增加。

现在已经有一些苗头出现。不少外包公司,尤其是大的外包团队或服务商,他们希望构建低代码平台为自己提效,它可以选择自建或者采用现成的平台。根据王倩观察,有些公司想自建但一直因成本问题犹豫,采用现成的平台是多数外包公司的选择,因为没必要重复造轮子。

低代码和IT外包是分层级的关系,低代码会成为外包公司或服务商做项目实施的工具。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低代码本身是一个工具,而人是具有创新力的。如果低代码的定位是一个工具,两者本身的冲突性就弱了很多。有厂商认为,做定制化软件开发,需要有低代码平台+实施团队,这个实施团队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外包团队,因为它真正对接企业需求,是做需求到业务到技术架构的映射的一方。

王倩告诉InfoQ,对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如果从性价比角度考虑,最便宜的方式是采用IT外包,用低代码平台做实时工具做交付,因为人力成本是最贵的因素,低代码工具能把人力的时间和数量降下来。

目前腾讯云微搭WeDa低代码平台所服务的客户群体里面,部分是需要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部分是IT外包公司。王倩表示,现在大部分传统企业对低代码的认知还在早期阶段,传统的找外包,以项目制的方式来做交付仍占大部分。可见的变化是,一些企业的CIO已经认识到低代码的概念与趋势,他们在不断试探的过程中,看低代码到底能帮助他们解决哪些问题,这都还需要一段时间验证。

低代码开发是程序员“自己革自己的命”?

与传统手工编码模式相比,低码平台能够免去大部分重复性的代码编写工作,大幅降低开发门槛大幅,提升效率。

低代码开发模式下,软件开发的质量也会进一步提升。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底层基础库的升级、平台不兼容、版本间存在差异等会带来质量问题,低代码平台对软件开发质量进行各个维度的把控,提供从开发测试到上线一体化的流程,保证应用、开发、测试等各个环节生命周期的质量。平台还提供灰度版本,上线前做APP测试,减少传统开发模式下因人为因素带来的线上事故,从机制上避免了低级错误的产生。

低代码平台主要面向两类人群—初级开发者和小白群体。对于专业的开发者,其可以用低代码平台让自己从简单重复的技术劳动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组件封装到平台上,既可以开放出来给用户使用,也可以基于此开发类似的项目,或利用平台加速自己项目的效率。

小白群体的需求本身存在,但因为缺乏资源和资金做专业的项目开发,需求被暂时“压抑”了。他们可以基于低代码平台已有的模板和业务组件构建一些简单的应用,这部分市场是一个待开发的增量市场。

低代码让编码水平低或者不具备编码能力的人有了编码能力,人人都成为开发者。不过有人因此担心以后低代码发展起来后,会抢走程序员的饭碗,更有甚者认为,这是程序员在自己“革”自己的命。

“程序员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技术架构设计理念的把握、对业务模型的理解和抽象,自主创新等能力,这些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不会因为一个工具的产生就失去了。低代码本身是一个好的开发工具,未来它还能进化成一个更好的开发工具。现在来看,程序员并没有失业,需求会越来越多,这是技术的进步,我觉得程序员倒不用担心自己的‘饭碗’会被抢”,王倩说。

业内对于低代码开发平台还存在一些质疑,一些开发人员并不喜欢使用低代码平台,他们认为,低代码开发平台不好用,难维护,比使用高代码方式更慢……

对于这些质疑,王倩认为是开发模式和开发习惯的问题,一般当程序员习惯了一种开发工具后,再重新上手另一种开发工具会觉得不适应。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级开发者来说,他们不太喜欢被平台的规则和规范所约束。

低代码平台进行高级的抽象和封装后,某种意义上会损失一些灵活性,因为它是用通用的抽象模式来解决大部分场景的问题,这对初级开发者和小白用户比较友好和有价值,但对高级开发人员,这个点很难打动他们。中高级开发者上手使用低代码平台,有一个慢慢培养和接受的过程。在维护方面,低代码平台本身有约束规则,更利于新人接手。低代码提供了云端的环境,以及更规范的生命周期管理,即便团队人员经历更迭,对新人进来后的后期维护性更友好。低代码平台整个架构和组件分层,对客户提供定制化需求的更改响应度更好,也更适合多人协作,如果不从个人而从整体团队宏观的角度看,整体利大于弊。

新风口的炙热与虚火

低代码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低代码很早就出现了。最早在90年代就有低代码,包括MS可视化的辅助编程、网页形式可视化拖拽生成HTML等形式。但当时的低代码和现在的低代码区别很大,它并不是面向深度研发,解决的是研发某一类的问题,与业务结合并不深入,也不是前后端一体的企业级数据化解决方案。

由着这个苗头,慢慢演进到了现在的形式。近两年兴起的低代码或无代码本身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它既解放前端又解放后端,解决了研发资源、人力贵的问题。

此前低代码似乎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近期,低代码突然火了,关注度陡然攀升,越来越多的厂商尤其是大厂相继入局这个赛道。

低代码突然火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疫情黑天鹅对于企业组织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重塑。特殊的环境促使企业管理者增加了对低代码的认知度,企业管理者也被“教育了”,他们逐渐意识到在办公约束的条件下,必须要上云进行数字化转型,如何将转型的成本降到最低,引发了对这个问题解法的讨论。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企业上云的需求增加,加之疫情和数字化结合的迫切程度,人力逐渐变贵了,在这种情况下,低代码非常自然的成为了一个好的解法。无论是企业本身的信息化,还是TO C端的数据化营销,都是企业在这个时代必须有的竞争力。借助低代码,企业能够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节省人力成本,提升业务质量。

政策也给低代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利好。国家发展新基建的大环境下,政府本身有监管的诉求,政府希望上云后将企业数据收集到一起做数据分析,对企业更好发挥长臂监管的作用。王倩介绍,在某些地方产业园区,政府甚至承担一部分费用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

多重利好之下,从市场的反响和反馈的程度看,现在低代码已经成了一个新晋风口。

不容忽视的是,低代码热度被捧高的背后,存在不少虚火的成分。

一些垂直领域的服务商厂商包括传统的服务商,原先并不是做低代码的,但因为想蹭热度,一夜之间给自己贴上了低代码的标签,对外宣称自己做低代码。但贴上低代码标签后,给客户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如何,总归需要经过检验。

其实,低代码并不是简单想做就能做的,搭建一套低代码平台的门槛很高。

王倩表示,要把后端一套云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需要很强的技术积累。整个云计算环境,质量安全、性能体验,并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创业团队花几个月时间就能很快搭建起来的,即便搭起来了可能只是一个皮或是一个壳。后端的壁垒也很高,看似能把应用很快搭建起来,后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得需要再深入才能衡量质量到底怎么样。目前一些做低代码的创业团队缺乏深厚的底层积累。

客观来讲,企业对低代码开发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代码产品本身提供的能力和体验,决定了它能解决多少类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

关于低代码的未来,有人认为它会是下一场技术革命,对此王倩认为,目前低代码还在演进的过程中,“革命”的概念未免有些太大了,称之为“企业转型整合解决方案”更为准确。“未来,低代码确实是企业转型整合的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把所有云上的能力做集中释放,对外输出整体的数字化智能方案。低代码是一个新型的开发平台,是新的模式、底层上的创新”。

关于低代码本身是什么,业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还要经过产品体验,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知晓,低代码未来能够走多远。

采访嘉宾介绍:

王倩,腾讯云云开发产品中心副总监、腾讯云微搭WeDa低代码平台负责人。历经多个产品总0到1到亿级流量的历程,早期负责过智能小程序基础库和开发工具等产品,关注业界前沿技术和工程化实践,目前主要关注低代码、Serverless、云原生、云开发等跨端跨平台的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