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仪礼》何以成为“五经”之一?
《仪礼》是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该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
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当时属今文经(见经今古文学)。不久在鲁境又出现《礼古经》,除有十七篇外,又多出“逸礼”三十九篇,但这部分后来散佚。今文经传至西汉末,有戴德、戴圣、刘向三个篇次不同的本子。汉末郑玄用刘向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今只有此本传下。
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当时门阀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详定血统亲疏的《丧服》诸篇,出现了不少相关著作。后世研究此书也不乏大儒,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宋、元、明,陆续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以胡培翚《仪礼正义》为世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