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明史》的编撰经历了哪些曲折?

万斯同

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学生,一生忠于明朝。康熙召万斯同修撰《明史》,他却坚持“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明史》中的稿件大多由万斯同审定,他对《明史》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全书共323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23卷,记述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署名张廷玉撰,实际上清朝从顺治二年(1645年)就有了修《明史》之议,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最终成书刊成,前后延续将近一个世纪,其间经历4次大修,数易其稿,参与修撰者多是博学大儒,如黄宗羲、万斯同、范锡同、王鸿绪、汤斌、朱彝尊、陆陇其、张廷玉、朱轼、孙嘉淦等,规模空前。即使在定稿之后,乾隆年间又曾查改,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才全部勘定完成,并编入《四库全书》。

《明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唯《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当然,《明史》有其明显的缺点。由于清代文字狱大盛,清帝曾下令销毁大量明朝文献,并极力贬低明朝史事,而且《明史》对纲常名教的宣扬和对明末流寇造反的痛恨,都达到极致。此外,由于《明史》是清朝的作品,作者常常不得不用曲笔隐瞒真相,使《明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研究者需要参看其他史书和明人笔记以及海外保留下来的少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