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安全感,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想法会这么轻易地固定下来?我将坚持使用熟悉且安全的方法这种有害的思维机制称作“安全思维循环”(见图1-3)。
图1-3 安全思维循环
这个循环的第1个阶段是“威胁意识”,很多情况都可以刺激人们产生这种意识。在廉价项链谜题中,威胁意识来自我们意识到时间即将用完。在现实生活中,负面销售信息、客户的抱怨以及老板的批评都会导致我们产生威胁感。我们可能会在新闻上看到竞争对手推出了一款出色的新产品时产生威胁感。看似矛盾的是,就连成功也会导致我们产生威胁意识,这是因为成功会推动我们走上更大的舞台,面对更大的挑战和风险。简而言之,生活本身已经够难了,想要在不触发威胁感的前提下实现一些价值,那就更难了。
在安全思维循环的第2个阶段,威胁意识会引发一种被神经学家称为“大脑皮层觉醒”的现象,这是一种不断强化的觉醒状态,会让人保持警惕和精神集中。当然,大脑皮层觉醒通常具有极高价值。比如,面对真实的威胁时,我们需要大脑皮层觉醒才能做出迅速、果断的决定。
但低水平的觉醒状态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在低水平觉醒状态,大脑会将资源分配给众多神经和生理机能,比如消化、细胞修复、归档长期记忆,等等。大脑低水平觉醒时,人体所有认知系统正常运转,我们可以自由地让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从而促进形成创造性思维。
托马斯·爱迪生巧妙地找到了一个控制极低水平觉醒状态从而激发创造力的方法。他会坐在椅子上小睡一会儿,手臂搭在两侧,两手分别拿着一个金属球。他还会在地板上摆上金属盘。随着大脑皮层觉醒程度越来越低、睡意越来越浓,爱迪生的大脑中会出现清醒状态下不存在的画面和创意。一旦睡着,他手中的金属球就会砸在金属盘上,及时唤醒爱迪生,让他可以记录刚刚想到的创意。爱迪生将自己的很多伟大发明的灵感来源都归功于这些如梦一般的画面。
面对一个让自己感受到威胁的挑战时,我们无法让大脑始终保持低水平的觉醒状态。人类的进化让我们形成了以高度觉醒状态应对外界事物的习惯,因为人类的祖先在面对很多威胁时,需要快速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追溯到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经常需要面对大型掠食者的远古时代。想象一下自己在低水平的觉醒状态下走在路上,四处寻找食物的情景。因为不具有紧迫性,你可以从容地四处查看,慢悠悠地到处寻找。可当一只掠食性动物突然出现在面前时,你的大脑觉醒状态就会极速增强。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样的压力激素水平也会飙升,你的关注范围会随之缩小。身体也会停止任何不必要的动作,以便血液直接流向肌肉和视觉皮层,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威胁。你的视线会集中在野兽身上,你会全神贯注,随时做出反应。神经学家已经证明,高水平的大脑皮层觉醒实际上会关闭大脑中的两个区域,而这两个区域对于我们思考未来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现实的死亡威胁,谁还需要把能量浪费在思考明天上?大脑告诉我们,只有搏斗和逃跑这两个选择。这就是大脑皮层觉醒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生命危险时随时做出调整的原因。可在我们面对创造性挑战时,这种反应却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阻碍我们考虑更多的选择。
让我们以工作中面临的新竞争性威胁为例,比如一项快速兴起的新技术。尽管我们知道甚至明确表示旧的操作方式不足以应对这种新挑战,我们也许和麦基一样,产生了“保持开放心态”的欲望,但大脑在冲我们嘶吼,让我们放弃各种选择,去实施可以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我们认为这样的短期解决方案可以化解威胁,减少焦虑。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说,“我们试试上次有用的办法吧”或者“失控前赶紧解决问题”。我们告诉自己,一旦解除眼前的威胁,我们就能有更多的余地解决问题。
问题在于,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觉醒和焦虑的循环不断重复。采用旧方法应对新挑战,只会让我们面临更多威胁,从而导致更多的焦虑和更高水平的大脑皮层觉醒。
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Robert Yerkes)与约翰·多德森(John Dodson)的一系列研究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觉醒状态”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上述循环的负面作用。如今获得广泛认可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表明,一段时间内,觉醒状态与行为效果呈同步增长关系。觉醒状态可以激励我们做有难度的事情。可当正在解决的问题非常复杂或者我们不熟悉,只靠蛮力无法解决、需要发挥创造力时,觉醒状态和行为效果就不再呈正比关系。经过一个特定临界点后,觉醒程度越高,行为效果反而越差。约翰·麦基前面提到的难以在所有人冲他激动地喊叫时保持开放心态的状态,就是这个临界点。
约翰·麦基和观众说起全食超市遇到的难题时,高度觉醒状态不会对他解决问题起到任何帮助。拯救公司这个挑战并非“搏斗或逃跑”这样的物理威胁。假如没能引领全食超市走出困境,麦基会感到羞耻、遗憾,也会损失大量个人财富。但他不会挨饿,当然也不会死亡。问题在于,我们的身体在应对所有威胁时采用的都是同一运行机制,这也是我们在面对狮子攻击时的应对机制。
对于大脑来说,丢掉工作、丧失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或者自尊受损,这些威胁和物理性的威胁不是看上去相似,而是完全等同。个中缘由同样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被部落流放后的死亡概率几乎和遇到狮子相当。心理学家迈克尔·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进行过一次与社会排斥有关的研究,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人都表示,他们宁愿遭受身体上的折磨也不愿受到排斥,这大概就是原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约翰·麦基会在奥斯汀的观众面前提出,自己必须压制住缩小关注范围和迅速行动的强烈冲动,而是要保持开放心态、扩大选择范围。生理本能正在推动他游向安全海岸。他可以集中精力通过公关大战击退诋毁他的人,在不解决公司商业和运营模式固有问题的前提下消除眼前的威胁,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麦基在演讲过程中确实偶尔会进入与诋毁者针锋相对的状态,似乎是在说服自己选择这条路。他也可以回归几十年前创立公司时采用的策略。很多与麦基有类似遭遇的人都会痴迷于他们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而麦基却在努力保持开放心态,接纳新的想法。
随着一小时的对话接近尾声,麦基明确表达了对抗本能的决心。“你想奔向安全地带,可如今的商业世界不存在安全地带。”他总结道。
当我走入得克萨斯州温暖的夜色之中时,我有一种预感,这个危机不会成为麦基人生故事中的决定性章节。实际上,当我在那天晚些时候和他见面聊天时,他告诉我他将要推出一个全新的全食超市的计划,那是一个降级的连锁品牌,专门面向没有能力在他的高档超市消费的客户群体。37年来,高价始终是麦基商业模式的核心,而他的新方法听起来既非渐进性变革,也不是以往熟悉的套路。
当然,麦基的故事并没有如专家预测的那样发展。我们聊天后不久,他推出了降级版的超市。可超市的利润增长压力,特别是来自活跃投资者的压力越来越大。2017年,亚马逊用137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全食超市,收购协议规定麦基继续担任全食超市的领导者。完成收购后,麦基对全食超市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我们会彻底改变百货零售业。”他对我说。尽管持续的压力促使他选择了出售,但我从麦基的话中听出了他对一切新的可能性保持开放心态的不变决心,他不会固守任何已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