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危险的创新框架

伴随着一段精心编排的舞蹈,新闻发布会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彩色纸屑从屋顶飘落,两只山羊紧张地站在舞台上,旁边是关在笼子里的几只刺猬。

这是为一支小联盟棒球队举办的更名发布会,这支球队即将搬进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市中心的一座造价5600万美元的全新体育场。人们希望这支更名为“驻场羊”(Yard Goats)的球队,能为当地长期处于困顿状态的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在选择队名的过程中,“刺猬”以微弱的劣势输给了“山羊”。

观众席中的一些人不情愿地发出了毫无激情的欢呼声。其他人则安静地站着,一脸困惑。

公众迅速给出了无情的反馈。“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糟糕的名字。”作为这支原名为“岩猫”(Rock Cats)的球队的忠实球迷,一名87岁的老人愤怒地说道。他甚至发誓再也不会去看该球队的比赛。社交网络上也全是嘲讽。有些人甚至说这个名字是对哈特福德市人数日益增长的牙买加人的侮辱,因为很多牙买加人都饲养并食用山羊。更名过程中,组委会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收到了大约6000个备选名字。可不知道为什么,“驻场羊”这个名字成了首选。“驻场羊?”球迷们质问道,“这就是你能选出的最好的名字?”

然而,在贾森·克莱因(Jason Klein)看来,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尽管公众对新队名的愤怒与抗拒令人难过,但他明白,这种反应意味着他触动了人们的某根神经。当他把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的球队命名为“吉娃娃”(Chihuahuas)时,当地人很愤怒。当他把宾夕法尼亚州利哈伊及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球队分别命名为“铁猪”(Iron Pigs)和“飞翔松鼠”(Flying Squirrels)时,人们更是出离愤怒。在球迷的压力下,经常有客户考虑放弃克莱因为他们设计的品牌名称,终止与他的事务所合作。但在一年内,上述所有城市以及与克莱因的事务所存在合作的地方,球队商品的销量都出现了暴涨,并且创造了棒球小联盟球队的销量纪录。不仅利哈伊的球迷愿意购买有着培根装饰的帽子,全美各地的球迷也都愿意买这样的帽子。观看吉娃娃队的比赛时,他们捧着装有玉米片的狗粮碗大快朵颐,然后骄傲地把碗当作纪念品带回家。这些球队赢得了关注,获得了利润。而名字好听的球队,比如圣何塞巨人队,则无法与之抗衡。

“如果你对人们对新名字的反应感到紧张,那反而是好事,”克莱因说,“人们会很快忘掉预料之中的结果,大脑会把预料之中的结果放进‘不用看我就知道’的区域。那样的话,球队就完了。”

对很多小联盟球队来说,“死亡”的危险迫在眉睫。随着小城镇中可供选择的竞技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公众对棒球的兴趣日渐减少,球队老板们本能地转向仍然繁荣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寻求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克莱因和他的事务所Brandiose却放弃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方法。克莱因分析,小联盟球队的作用是为本地家庭提供娱乐服务。他认为,小联盟球队可以既做二流竞技球队,又做一流表演球队。克莱因的这种论断可能会冒犯忠实球迷,但他的工作对整个棒球运动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勇敢者队改名为“里士满飞翔松鼠队”时,球队总裁拿起麦克风说道:“我想对媒体说几句话。有人问,我们到底属于棒球产业还是马戏表演产业。那我就明说了,我们属于马戏表演产业。”

克莱因并非随便选出了那些名字。在哈特福德这个地方选择“驻场羊”这个名字,其实非常合乎逻辑。人们要做的,只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英语中,“驻场羊”(Yard Goat)其实指的是过去在铁路站场中拖运大型列车的小火车头。两个词之间不连贯的英文发音也会给人顽固与傲慢的感觉,而这正符合哈特福德当地人对自己城市特征的描述。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你会有哪里都不对的感觉;可当你不再去思考时,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合适。驻场羊很快变成了只有哈特福德人才能理解的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球队最终获得了成功。

假如克莱因选择了诸如“越橘果”(Huckleberries)这种更为安全的名字,哈特福德市民可能会向克莱因送上“荣誉市民”的称号,他在短期内也会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毕竟,“越橘果”这个名字是《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的读者推选出来的,也是在向与马克·吐温有关的城市历史致敬。选择“越橘果”,克莱因就能得到每一个普通人都渴望的赞赏与认可。但可以肯定的是,克莱因的事务所的创作会趋于雷同。相反,克莱因克服了人的天性,不过分追求创作中的安全感与外界的认可。而他的别出心裁,使得一个陷入停滞的产业获得了革命性增长。

克莱因是一个风险思维者。面对一个个逼迫棒球小联盟走向解体的难题,他没有退缩。相反,在他眼中,动荡就是机会。克莱因带着勇气和嬉闹的态度解决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态度不仅不会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甚至还会导致他的声誉受到损害。但正因如此,克莱因发掘出了不一样的才能,提出了诸如铁猪、飞翔松鼠和驻场羊这些怪异又反直觉的创意。

可世界上的贾森·克莱因为什么这么少呢?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和机构能在剧变中不断取得成功,而大多数人在取得一定成功后只会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在面对不熟悉的挑战时能够秉持灵活、敏锐的心态,而其他人只会采用过时或渐进性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在明显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承担风险时,很多人会本能地选择安全及稳定?

创作流程摧毁创造力

当我在2013年第一次听说克莱因的名字时,我迫切地需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我创建的广告公司当时正处于崩溃边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执着于一个所谓的“创作流程”,而这个流程就是摧毁我们创造力的根源。更糟糕的是,这都是我的错。

1999年大学刚毕业,24岁的我就创建了Free Range公司,因为我觉得自己无法在传统公司中工作。我不愿意遵守规则,不愿意遵循制定好的流程;我觉得如果我在一个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工作,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被解雇。我下决心让Free Range成为一个让创意团队可以自由发挥、大胆进行娱乐甚至提出稀奇古怪创意的地方。公司的早期成功证明了我的理念的正确性。我们制作了一部4分钟的网络动画,用穿着战地雨衣的动物做主角,揭露了畜牧业工厂化存在的问题。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互联网视频这个概念时,这部名叫《骇肉任务》(The Meatrix)的短片的浏览人数就达到了3000万。很多人在笑着看完短片后,决定用行动解决片中提到却从未有人谈论的问题。

另外一部短片《东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打破了有关网络营销的一切规则:这部短片片长大约20分钟,它试图说服人们,购物并非人生的意义。由于世界各地的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这部短片,《东西的故事》的播放量比《骇肉任务》还要高。随着这样的成功越来越多,Free Range成为不落俗套、以互联网手段改变世界的代名词。我们很喜欢自己的状态。

可随着公司从两人发展到40人,我开始感受到压力,我不得不让成功变得可复制、可预测。为了给数量不断增长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我做出了一个看似成熟的决定:制定一套供所有人遵守的严格制度。就这样,我从一个痛恨规则的24岁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寻求安稳的38岁的中年人。我订阅了管理学杂志,聘用了咨询师,开始执行标准操作流程,明确规定了所谓通向创作成功的详细步骤。我甚至写了一本描述“我们如何讲故事”的书,这使得源源不断有人找我寻求建议。可在内心深处,传播智慧的感觉并不好。我怀疑我根本没有理解自己以专家身份去传授的理念。我总是迅速、果断地回答问题,害怕暴露内心深处的不确定。

我制定的创作方法,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公司提供了必需的稳定结构。可我推行的创作流程,却在撕裂我的团队。过去关系融洽的合作伙伴,如今却在为谁能真正理解并高效应用创作流程而爆发争吵。人们抱怨自己受到了限制,我能感觉到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动力十足了。我们的作品开始变得古板而无趣,我和其他人一样不开心。最让人不安的是,我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招募进来的后起之秀,总是入职不久后就突然辞职。大多数人跟我说,他们想要更多的创作自由。

就在几年前,我曾自信地认为我们参与的社会活动能够改变世界。可现在,我似乎连自身的状态都无法改变。我害怕摆脱这个让公司高速发展的流程,但我也能看出自己的事业很快就有解体的危险。

我本能地觉得,如果维持现状,如果继续走在那条看似通向成功的安全通道上,我们实际是在走向失败。可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现状”仿佛变成了一块磁铁,牢牢地控制住了我的大脑。这种紧张状态让我异常痛苦。我自认为富有创造力,习惯在面对难题时即兴发挥。但现在我只能在固定框架内寻找答案,每次都一无所获。

拥抱风险思维

我开始寻找大胆的创新者:我推崇的内容制作者,他们会挑战传统,在承受巨大风险后做出美妙且价值极高的产品。我想知道,他们究竟是天生愿意承担创作风险,还是有方法可以培养风险思维?我列出了一份风险思维者名单,随后开始联系他们。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分享他们的见解。我想知道,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在打破现状的同时,也能带动身边的其他人?在追求不同寻常的创意时,他们如何克服随之而来的焦虑?或者说,为什么他们不像我那样在面对风险时产生那么多的焦虑?他们如何阻止自己条件反射性地遵守已有规则?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分享让自己走出安全区的方法?

我和这些人进行了100多次对话。除了和贾森·克莱因交流外,我还见到了两名颠覆了传统观念,甚至可以说颠覆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经济学家。他们向传统的“授人以渔”观念发出挑战,一度跑到非洲,拿出1000美元直接送给当地人。这两名经济学家提出的模式受到了同行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广泛批评,可他们坚持了下去,并很快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慈善机构之一。不久前他们接到了一笔2500万美元的捐款,用于扩大慈善活动的规模。具有先驱意义的GiveDirectly(直接馈赠)慈善机构让我明白,深刻的见解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搭配,能挑战并且最终转变曾经被人们深信不疑的文化直觉。

我和一名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共处过一段时间,他主动感染了一种过去无法治愈的疾病;尽管没人相信他,但他坚信自己能治愈这种疾病。马歇尔孤注一掷的行为,差点儿让他成为医学界的笑柄,他的妻子差点儿把他赶出家门,可他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从他身上学到,有时游走在规则边缘,甚至直接挑战规则,是通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从在任期内使Pets.com沦为互联网历史上最著名的失败案例的CEO朱莉·温赖特(Julie Wainwright)身上,我学到了如何重拾走出失败的勇气与动力。如今更聪明、更成熟的朱莉·温赖特悄悄打造出了一个比Pets.com鼎盛时期还要成功的公司。

NBA球队金州勇士队的主教练史蒂夫·克尔(Steve Kerr)跟我讲述了在成长过程中,他如何鼓励自己及其他人不怕犯错并且敢于承担风险。在克尔的带领下,金州勇士队从一支普通强队,成长为3年两夺总冠军的超级球队。执教勇士队的第2个赛季,克尔带队打出了NBA历史上的最佳战绩。

从一名说服老板拒绝价值20亿美元烟草生意的CVS(Consumer Value Stone)连锁药店高管身上,我再次看到了风险思维者是如何改变保守文化、引领巨大改变的。对CVS这家连锁药店来说,停止出售烟草是风险巨大又反直觉的一种做法,但这一行动最终让他们获得了从盈利到口碑的全面胜利。

罗列风险思维者名单时,我陷入了“反叛者喜欢违反常规”的惯常思维,认为他们就像苹果公司广告里说的那样“是疯子”,认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普通人完全不同,认为他们只是跟着感觉走,就能轻松突破各种边界,他们不害怕嘲讽或失败。但接触后我才发现,为了挑战自我,他们也是逐渐学会面对焦虑、接受风险带来的不适感并承受外界批评的。大多数人都犯过错误。他们也经常陷入和我一样的困境,即不断与采用安全方法的本能做斗争。

在我意识到将创新者定义为“疯子”是错的时,我也看到了希望。我知道自己必须张开双臂,拥抱风险思维;现在的我明白,我可以培养自己拥抱并掌握风险思维的意愿与能力。从故事到科学原理,我在这本书里分享了自己学到的全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