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美]小詹姆斯·提普垂

怎么判定你在读菲利普·迪克的作品?

我觉得,最初也是最普遍的感受,就是那种怪异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迪克都足够怪异。在我看来,这也是令我在科幻书目中不断搜寻他的作品,盼望他每一本新书的根源所在。人们经常用“某人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样的评价形容一个异类,对迪克而言,这句评价恰如其分。读他的小说,你完全无法预料下一页会发生什么。

但他笔下的人物看上去却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除了偶尔一闪而过的、尖叫的神经质女性。迪克特别擅长描写这类人物,写她们时总是带着温情与爱意。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是普通人,却置身于极为怪异的处境之下:在几个嘟嘟囔囔的有预知能力的白痴的协助下管理警察系统;面对一座已经接管了整个地球并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工厂。事实上,这些小说的怪异感来源之一,恰恰是迪克让他的人物活在真实世界中的努力,很多作者都会无视这一点。

你在其他作者的科幻作品里,是否能在男主角或女主角被卷入核心情节之前,了解到他们通过何种渠道谋生?哦,他或许是一名宇航员,或者笼统地说,是一位科学家,抑或是年轻的沃瑟人。而在迪克的作品里,你在第一页就会得知人物所从事的行业。在这部作品集里,虽然不是每一篇作品都符合我的这个概括(是的,我逐篇核对过),但“卑俗的”现实问题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较长篇幅的作品。比如说,某位主角可能经营杂货店,那么每当有新奇物品出现,他都会仔细考虑这东西是否可以出售;当死者开口说话,他们讲的也是生意经。迪克向来格外关注这些事,试图让我们这些读者知道他笔下的人物如何谋生。这也是迪克作品“真实质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份“真实质感”特色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话的灵动。我从来都搞不清楚,迪克笔下的人物对白到底该算是完全虚构,还是比大多数文学作品更加真实。他笔下的人物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大多时候用独白推进情节,或者就是不断加强读者对某种态势的感知。

而这些态势,也纯粹是迪克式的。他的“情节”在科幻领域内可谓独树一帜。比如说,假设迪克写了一部时间旅行小说,它也会带有一个特别的转折,让作品超越类型套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作品的核心冲击力并不在情节之中,而在突然的转机里,比如在一次政治选举过程中。

而迪克跟那种专注技术细节的科幻作者之间的任何相似之处都可以说纯属偶然。我会开玩笑地说,他大概就知道台灯插电并打开时发生了什么,但抛开这类基本常识,他的确没有表现出对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特别洞见。实际上,他了解的那些科学知识都跟灵魂有关,其中还掺杂了一些变态心理学内容。

写到这里,我好像一直都在强调他有多么怪异,而忽略了他的出类拔萃。你为什么愿意读迪克?好吧,我提到的怪异风格肯定是一个方面,但在这份怪异之外,也因为他的作品有一种抗争的氛围——人类在绝境中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或者至少是试图理解打击他们的那种力量。迪克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主角都是备受折磨的人。迪克是绝望机制方面的专家。

他作品中的另外一种魅力,就是寂寥。当迪克给你一个寂寥的世界,比如说核末日之后的景象,那份寂寥感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里就有一个例子。但在这份寂寥中,还活跃着迪克笔下的另一个特有元素——天真的小生灵。

这些小生灵往往是变异生物,或者是小小的机器人,得到了一些生命特征。它们的来源往往不会被详述,只是被另外一个人物偶然发现。而它们在做什么呢?它们也在抗争。一只快要被冻死的麻雀用破布包裹身体,一只变异老鼠拟定修筑计划,“窥探着,谋划着”,你会感觉生命还在继续,不管前途险恶,不管多么徒劳。那份寂寥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还有自己的生活,都在博取生机,这是特别典型的迪克风格。它带有一份同情和悲悯,在那些残酷的磨砺和挤压中存续。别人很难从迪克的外表中看出他所富含的那种同情心。正是这份爱,这份总会被重新掩盖起来的爱,会像一道光,扫过迪克笔下凄凉杂乱的荒原,让它们变得如此独特,令人难忘。

1986年12月

我曾以为整个宇宙充满恶意。而我就是一个误入其中的个体,跟它格格不入……就像我诞生于另外一个不同的宇宙中,被错放在了这里。所以它跟我之间总是圆凿方枘。它之所以特别跟我过不去,只因为我总是带着一份怪异。我跟这个宇宙从未真正合拍。

我曾经常害怕这宇宙总有一天会发现我有多么特别。我担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它发现了我的本相,然后它就会做出完全正常的反应:把我消灭。我并不会因此觉得它邪恶,它只是有洞察力而已。如果你本身就怪异,那么有洞察力的宇宙就会是最可怕的东西。

但今年我终于认识到,原来的想法不真实。如今的宇宙是有洞察力的,但它继续保持了友好……我只是不再觉得自己跟这个宇宙有什么不同。

菲利普·迪克,1974年的一次采访

(选自《只有表面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