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手握奇珠:张丽珠传
- 王传超 陈丽娟
- 1642字
- 2021-08-12 14:44:56
北京·童年
1921年1月15日,张丽珠在上海出生。张丽珠祖籍云南大理,祖父张励吾于1880年中进士入京为官之后,张家从此定居北京。她的父亲张耀曾,字镕西,生于1885年,于1904年东渡日本求学,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是同盟会早期成员之一。母亲赵玟,字君默,早年曾在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幼儿教育。
辛亥革命成功后,张耀曾投身政界,努力践行宪政、法治,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三度出任司法总长,但政局动荡以及不适应复杂黑暗的官场倾轧,所以任期都不长。张丽珠出生时,父亲因对军阀分裂混战局面失望正避居上海,此时她已经有三个姐姐:宁珠、馨珠、惠珠。
她出生后不久,父亲被政府聘为太平洋会议高等顾问,再度出山入京,后来又长期担任法权讨论委员会委员长,因此她的童年时期主要是在北京度过的。当时家里比较宽裕,住在西四小酱坊胡同,邻居是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司长的邢端1。来北京后,张丽珠又多了一个妹妹(圆珠)、一个弟弟(元达),当时家里的院子很大,姐弟六人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三姐惠珠在数年后曾满怀憧憬地回忆道:
五月的太阳是那样的温柔,黄昏的太阳又是那样的羞怯,五月黄昏的太阳轻轻地快溜走了。我注视着自己的影子渐渐地加长,它仿佛一刻不停地带走了无价的时光,而堆砌起来我的年龄。我注视我的影子,脑海里悠然地出现一幕往事:六个短小的影子在古木参天、花香四溢、百鸟歌唱的乐园里跳跃追逐的情景,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也是一个暮春的黄昏,在花木茂盛的一个大院子里,鸟儿在杨柳枝头歌唱,花儿随风轻舞;被彩霞拥护着的夕阳,温柔地爱抚着每一个孩子。六个小心灵是活泼地跳着,十二只小眼中放出喜悦的光;那时的我们,觉得世界上只有美丽与快乐……儿时永远是甜蜜的,多少的以往是值得人们这般的眷恋啊!2
美中不足的是家人团聚少了些。父亲的工作很忙,既要编著《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又要组织专家讨论、推广法律,还要去各地法院、监狱考察。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也与三姑张佩芬等人于1921年发起成立了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提倡妇女就业与经济独立。3三姑早年也留学日本,与母亲是同学,提倡女权,终身未婚。在张丽珠的记忆里,家人相聚的场面总是格外温馨动人的:
北京我家前院有一棵大枣树,每年结枣时,我们四姐妹总要把最大的“枣王”打下来留给父亲吃。夏天晚上全家都在院子里乘凉。我们四姐妹轮流给父亲捶腿,听父亲谈天说地;仰头看天上的银河,那星星,至今仍在我的心海里闪动着光辉。一次我突然发现一只蝎子向父亲的脚边爬去,我就哇哇大哭起来。4
图1-2 1927年,姐妹四人在小酱坊胡同家中
合影(左起:丽珠、宁珠、惠珠、馨珠)
但这一时期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五妹和弟弟元达因痢疾夭折。这在后来不算特别严重的疾病,在当时居然是致命的。唯一的弟弟夭折,使得张家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是绝嗣了,这给张丽珠的成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童年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张丽珠很快就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她于1927年进入东铁匠胡同的师大女附小就读。但此时,由于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北洋政府已是岌岌可危,父亲目睹战乱不已,于1927年夏天辞去法权讨论委员会职务,赋闲在家,由此家境日益困窘,有时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凑不出来5,于是决定迁居上海。
在北京这几年的生活在张丽珠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她的女儿唐昭华说:
根据我记忆里母亲所说,她大概是小学三年级以后到的上海,所以她对北京的小吃特别有兴趣。……她小时候在北京,所以家里人也是说普通话的,就是到了上海也说普通话。郑大爷那时候在北京带她们出去时,常叫糟溜鱼片。她喜欢吃北方的面食,例如韭菜馅饼,还有小吃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等。因为她从小是在北京长大的。我们小时候她还带我们去厂甸,因为她小时候对厂甸有印象,而且她小时候觉得北京卖小吃的人态度都特别友好,对小孩问路、买东西都很友善。因此她当时对北京印象挺好的。6
唐女士所说的“郑大爷”,是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7。他和梁漱溟先生8都是张家的亲戚,是张丽珠的表亲,当时都在北京追随张耀曾做秘书。后来几家一直都有较多的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