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始字终:实用字体设计实战教程
- 郭苗苗(大蒜苗)编著
- 1322字
- 2021-08-13 20:26:23
1.1 汉字演变史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字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历史见证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文字也在不断演变。其中,汉字是中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文字。在学习字体设计之前,了解汉字演变史对我们今后的字体设计是颇有帮助的。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可以追溯至商王朝时期。它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为文字大部分刻在了龟壳或动物的骨头上面。其次就是金文,它主要出现在周王朝的青铜器上,铭文刻字有阴雕和阳雕之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因此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现在的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上。其中以周宣王时创作的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灭六国统一华夏后,疆域广阔而且国事繁多,文书也越来越多,秦始皇感到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此外,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也亟待统一,于是其命臣工创新体文字。最终,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在大篆基础上省改、简化而成的。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笔致遒健之意。
相比大篆,小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也越来越多,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从甲骨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简单地说,小篆就是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所创的统一文字,字形偏长,笔画流畅简洁,强调对称性;大篆则是商王朝甲骨文以后,秦朝小篆出现之前这段时间的文字的统称。大篆中占多数的文字主要是金文,由于多铸刻在金属器皿、乐器、武器等金属制品上,所以称为金文。周宣王时刻于秦国石鼓之上的石鼓文非常出名,是经典的大篆作品。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隶书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字体。它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笔画变成了有棱角的点、横、撇、捺、挑、勾等笔画。
草书是文字快速书写和不断简化的产物,每种字体都有对应的草书,包括篆草(大篆、小篆的草书)、隶草(古隶的草书)、章草(今隶的草书)、今草和狂草(都是楷书的草书),等等。从篆草到章草,书写较快,很容易辨认,使用价值很高;今草比较潦草,上下字相连,笔画相连,不易辨认;狂草一点一画都是字,不再注重文字的阅读价值,成为主要用于欣赏的艺术品。
楷书又称正楷、正书、真书,产生于汉朝末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行书是在楷书的字形笔画的基础之上略加变动,适合连笔书写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写体。
总的来说,汉字演变史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又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个阶段,从古文字时期向今文字时期过渡的字体是古隶,今文字时期又可分为今隶、楷书和行书、经过简化的现代汉字三个阶段。从艺术特征来说,大篆写实有力,粗犷豪放;小篆柔美圆润,结构严谨;隶书端庄典雅,体现了毛笔书写的特点;楷书工整秀丽,进一步发展了书法应用的优点;行书活泼流畅,气脉相通;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不同的书法家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表现为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到适应毛笔书写的形体,再到便于雕刻的印刷体。
汉字演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