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诗意栖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未进村,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就已入耳。

杭州市桐庐县环溪村是周敦颐后裔的聚居地。祖先在建村时,先建水系再建村。然而随着工业发展,治水之前的环溪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水污染成了大家的心头之患。

如今的环溪村香樟伫立,绿荫环抱;溪流清澈,鱼游虾嬉。村民们或群聚“猪栏”茶吧休憩聊天,或是在溪中淘米洗菜忙活家务。他们开心地说,这样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

村委会主任周忠莲编了一个顺口溜:“垃圾有人拉,污水有了家,室外开百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环溪的美丽得益于治水。2008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古村落保护,桐庐县水利部门对环溪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在村里新建生活污水池9个,农户全部实现截污纳入污水管道;对环溪村6公里河道实施美化提升,河道清淤近1万立方米;过去河道边臭气熏天的“猪栏”被拆除,改造成了休闲茶吧;新建石板堤防1200米,将人工绿化景观与自然溪水景色融为一体……

环境改造,由乱到治,是浙江“千万工程”的第一步。

“千万工程”一路走来,浙江农村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村民的习惯发生了巨变,“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神仙居住的地方”仙居县有条永安溪。早些年,医药化工、石材、砂石等行业的无序开发,增加了财政却污染了江水,沿溪垃圾成堆、滩林芜杂,野猪都不愿意靠近。后来,当地沿溪建起一条绿道,绿道所及,一方面串联起山水和村落,一方面“自曝家丑”,让各种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无处藏身。经过多年整治“回血”,“化工一条江”成了“最美家乡河”。

城乡协调,是激活美丽乡村的密码。

走进湖州市德清县,城与乡在这里握手。

车行其中,城市与乡村的界线已经模糊:西部翠竹茂林、山清水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承千年……

短短3年,一座现代化的地理信息小镇从无到有,聚起237家地理信息相关企业,优美宜居的环境与现代化的产业相得益彰。

有面子,更有里子。从打破城乡迁徙的户籍障碍,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赋予乡村要素以市场价值,实现的是人、财、物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涌流,改变的是传统的城乡工农关系。

浙江乡村走过的路,也折射着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

“回顾起来,‘千万工程’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是从抓农村环境入手,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指引方向。”“三农”专家顾益康说。

沿着“千万工程”的路子走到现在,浙江不少城乡的发展正迈向“3.0版本”:从乡村生态修复、旅游业兴起,到资源要素回流、乡村全面复活,再到城乡产业互补、乡村优势渐显……

环境做文章,群众是主体,发展是根本。

安吉县鲁家村和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从地理位置看,两村一南一北,相隔上千公里,却结成了兄弟村。

鲁家村在乡村规划、环境整治、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等方面特色突出,袁家村主动提出两个村子结对取经、共促发展。

“下一步我们牵头打造‘百村联盟’,将全国各地具有相同乡村理念、经营模式的村拉进联盟,共同发展进步。”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说。

“千万工程”启动于自然禀赋较好、经济基础较强的浙江,但内核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这也意味着其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可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