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像陀螺一样在旋转不停,在悄然流逝。梦回千古,在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历经坎坷人生,以乐观豁达的态度,让人生变得精彩,扬名千古,受世人敬仰。
公元1061年冬天,他劝勉弟弟,写下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飘忽不定的人生,恰似雪泥鸿爪,前路漫漫未可知,只管顺适自然,潇洒处之。可他没想到,这句话框定了他自己的余生。他顺风顺水的前半生就此翻篇了,接下来的几十年,他将像一只离群的鸿雁,在宋王朝的版图里四处飘零。
乌台诗案后不久他写下了《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一句“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叹尽了在他面对生活的不幸坎坷时的落寞,恐惧,和对未来的迷惘。
但坎坷不幸的人生并未让他厌世嫉俗,而是以另一种态度,让他的世界变得精彩,他也因此流芳千古。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他最终的选择。他不再去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而是身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都带着勇气与宽容,寻找并迎接生命中遇见的美好。
有人说,他是儒,道,佛集于一体的人。我十分赞同这种观点。他以道为一切集成,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对于道家的简化人生,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他在合适的时机用适合的思想,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他乐天达观的奥秘所在。
他的词,读得越多,便越能发现,他在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他那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可谓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让我羡慕,让我敬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人生于天地间若沧海一粟,因为渺小所以我们倾慕浩远,而一生光阴于千百代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因为短暂所以我们倾羡永恒。然而我们终究不是圣人,在得失方寸之间不能做到无动于衷,于是佛曰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
数千年来,人们莫不困于此八苦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未尝不是对自己的安慰。自古求而得之便以为自然,再求不得便愈发不乐。秦始皇在成为千古一帝后却妄求长生,终究不过是历史的笑谈。张衡感慨“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范仲淹把酒临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在文章之外却还是世俗纷扰。
事实的确如此,人永远摆脱不了这人间八苦,苏轼也亦如此。他年少时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乌台诗案时,他“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恐惧,但乌台诗案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的心境变得温暖而宽和。在下棋时,他体悟到:“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他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他飘然独立,只愿做一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万物存乎天地间各为其主,凡物皆有可观之处。“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对于我们而言,谁都不是天生的乐观派,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会苦恼,会难过,会痛苦,会不知所措,会对未来迷茫。对待这世事变幻,人生烦恼有很多都取决于心态,也许我们可以参考苏轼的对他人生的态度,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细腻且温柔,豪迈亦豁达,哪怕在萧瑟年岁仍然可以悠闲生火烹茶,赏遍温柔晚霞。我想,这就是苏轼留给万世千秋的意吧。
每个人都有烦恼,大的也好,小的也罢,。也许我们不会像苏轼那般历经折磨,但我们也应该领会他留给万世千秋的意,温和对待生命,微笑以待未来。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人生也会多一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