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

我的第一本书《积极教养》出版后,我组建了8个“积极教养”的亲子教育家长群,让家长读者们互相学习,并用积极教养法教育孩子。家长们常常会在群里热议一些教育难题,家有存厌世情绪的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很受家长关注。

有一位家长曾经给我发来这样一封邮件:

群主:

您好!

我儿子11岁,读小学五年级,他最近反复说真希望自己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感觉这个世界没意义,太麻烦、太无聊了。请问我该从哪些方面开导或引领他?平时他成绩很好,假期参加滑雪班和化学实验班,其余时间大多在写作业。假期也很充实,他爱好很多:弹吉他、养多肉、做烘焙、滑雪等,为什么他突然会觉得自己不想在这个世界上了呢?

请您帮我分析分析,谢谢您!

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少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也常常询问有关死亡的问题,自己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也有不少家长会像凯恩妈妈那样,因为接受不了孩子胡思乱想,于是直接吼叫怼回去作罢。但生死命题不光对于孩子,甚至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个艰难的哲学命题,我们无法逃避,只能坦然接受与面对。怎样跟孩子谈论死亡,才能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内在的力量,不让死亡成为恐惧的话题,以致影响他们的心理成长,这是一门需要我们家长努力去学习的学问。

首先,我们得坦然面对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生再正常不过的部分,既然没法逃避,那就要坦然去面对,去认识它,去了解它。我在美国怀着二胎的时候,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我无法回国见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了我人生的一件憾事。我与孩子们聊天时经常会聊到我的父亲,以及我小时候跟父亲在一起的一些趣事。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爸爸在天堂,我很想念他,他也非常想念我。孩子们会追问我为什么不给外公打个电话,我说天堂没有电话。女儿若有所思地说:“天堂的科技不发达,连电话都没有。”她想了很久又说:“其实外公可以从天堂扔一张纸条下来到我们家门口,纸条上写上我的名字,然后告诉我他在天堂很好。”

我知道我们没法用理智的思维方式跟孩子谈论死亡,便非常高兴地肯定了女儿的这个主意。我又满怀期待地对她说:“如果外公能想到这么好的主意就好了。发现天堂没有电话,外公应该也会很着急的。”

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女儿很高兴。她非常神秘地对我说:“妈妈,现在你知道这个好方法了,那你死了以后,你要记得把一张纸条扔到我家门口。”

我听后十分感动,抱着她说:“我一定会的!我会每天都给你扔一张纸条,还会给你画画,告诉你天堂上有哪些好玩的东西。等你也死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一起玩了。”

女儿很高兴,兴奋得大喊大叫,恨不得马上就跑到天堂去。关于生死的话题让我和孩子们在说笑中得到了很好的联结,孩子们不会觉得死亡是多么可怕的事,甚至因为与妈妈有着情感联结而变得更加有意义。

对,联结!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畏惧死亡,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究竟在追寻什么。人的一生都在追寻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对死亡的畏惧实际上更多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所致。同样以凯恩为例,凯恩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是内心深处一种对亲近妈妈的渴望,妈妈每天需要照顾多个孩子,总是疲惫不堪,甚至脾气暴躁,没有办法给予凯恩想要的爱与亲昵。凯恩因与妈妈失去了联结而感觉不安与焦虑。这种焦虑日渐增加,便成了恐惧。而死亡,只是这种恐惧的一个替代品而已。

如果凯恩的妈妈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凯恩提出对于死亡的恐惧时,不要急于去否定他,而是先肯定他的感受,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有对死亡的困惑,肯定他思考的能力,同时拥抱他,告诉他,不管是在人世间还是在天堂,妈妈永远都不会跟他分开,永远都会爱他、保护他!

唯有如此,凯恩才能得到爱的内在力量,让他战胜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

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孩子流露出对死亡的畏惧情绪,其实并非是恐惧死亡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时所自然流露的担忧焦虑。这就好比我们在爬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山洞,好奇心会驱使我们想进去看个究竟,但自我保护机制又会不断地提醒我们山洞里可能存在危险,于是我们会产生焦虑与担忧。作为成人,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大于好奇心,因此我们可能会选择止步;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好奇心大于自我保护意识,因此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走进山洞,但同时又极度担忧,害怕自己因此闯祸。而一旦孩子进入了山洞,发现别有洞天,有清澈的水池或者美丽的景色,或者有滴着水的钟乳石,那孩子会惊喜尖叫,为自己的勇敢探索而倍感自豪!

这个山洞,就如同孩子跟我们讨论的死亡问题。家长如何看待死亡,孩子是否了解死亡的实质,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有勇气走进山洞。

如果家长对死亡持有豁达之心,便会鼓励孩子到山洞里去看看,即便山洞里潮湿阴暗,孩子还是会在自己的探索下找到答案,这同样也会给孩子的心灵积蓄强大的内在力量。

如果家长忌讳死亡,不愿与孩子讨论与死亡相关的话题,那么死亡在孩子眼里会变得更神秘、更恐怖。我的母亲就是一个绝对忌讳死亡的人,在餐桌上,父亲聊到新闻里一些灾难性事件时,如在大型车祸中死亡人数多少等,母亲会感觉非常不安并要求父亲停止该话题。当我们向母亲询问关于死亡的话题时,母亲会直接回避,认为我们是小孩子,不应该问这些问题。我的外公去世后,母亲处于巨大的悲痛中,但她却不愿意跟我们讲死亡究竟是什么,外公到底去了哪里,就那样独自隐忍着她的悲伤。而她的这种隐忍,作为孩子的我们是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的,于是我从小便恐惧一切与死亡有关的话题,甚至变得害怕黑暗和孤独。成年以后回看童年的这种经历,我觉得倘若母亲当年能够坦然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与我们讨论外公到底去了哪里,让我们对死亡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我就可以避免整个童年期对于死亡的困惑与恐惧。

孩子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我们与孩子讨论死亡时也不能过于直白。曾经遇到一个孩子,他在跟我儿子讨论死亡时非常直白地说:“我爸爸说,人死了以后就扔进火里烧掉,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时我儿子才6岁,刚开始萌发对死亡的恐惧,听好朋友这样评价死亡,他吓得赶紧跑来找我,说他不要被火烧掉。

好友丹尼尔的父亲去世了,他邀请我们去参加葬礼,我们带着孩子们一同前往。刚开始时我们担心场面过于伤感会吓着孩子,但为了让孩子认识死亡,我们还是让孩子们穿上黑色礼服跟我们一起去。葬礼在教堂里举行,会场挂满了他父亲生前的照片,从出生到步入婚礼殿堂再到为人父亲成为爷爷等,追悼会就是一场人生故事的展览。现场还有各种甜点、咖啡、果汁等供来宾享用,亲朋好友们相聚一堂,聊着逝者生前的一切。追悼会开始时,丹尼尔上台悼念父亲,他谈及父亲生前各种各样的故事,当中讲述了几个他父亲生前闹的笑话,以及各种与父亲的幽默对话,引得台下嘉宾们哄堂大笑。

参加完这个温情与幽默并重的追悼会后,我如释重负。回家的路上我跟孩子们谈论死亡,孩子们问为什么丹尼尔叔叔的爸爸死了他却那么开心。我便告诉他们说他一定也有伤心的时候,但他知道爸爸去了天堂,他也为爸爸感到高兴,有一天他们会在天堂再相见的。我也告诉孩子们,等他们长大了,如果爸爸妈妈死了,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像丹尼尔叔叔一样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在天堂看着他们。

孩子们非常高兴,如同他们在山洞里发现了宝藏。

我的孩子们认了一对英国老人当他们的爷爷奶奶,他们住在离我们三小时车程外的休斯敦的老人院里,我们常常去探望他们。奶奶去世那天,爷爷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流下了眼泪。孩子们看见我哭了,都跑来问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抹干眼泪对孩子们说,奶奶今天死了,她去了天堂。那几天孩子们画了一些画,里面有奶奶,有花草,女儿说那是美丽的天堂,因为奶奶很爱花。有几次睡前故事结束,在我亲吻孩子道晚安时,女儿会告诉我说她有点儿想念奶奶了。我给她盖好被子,微笑着说,我也很想念奶奶,我相信她也会很想念我们。女儿便微笑着入睡了。

事后不久,爷爷要把奶奶的骨灰撒到奶奶生前喜爱的一片野花上,并把撒骨灰这个任务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在空旷的野地上欢快地跑来跑去,一把把地把骨灰往草地上撒去。我们允许孩子们随意狂欢,看着他们把骨灰往天空中撒去,成为一片白茫茫的烟尘,轻轻地散落在草地上。孩子们并不为此伤感,而是觉得这就像一场游戏,一场充满乐趣的告别仪式。他们把所有骨灰都撒完了以后,爷爷夸奖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并笑着对他们说,明年春天,奶奶的身体就会开出很多野花,奶奶就像躺在野花上睡觉一样,她一定会非常喜欢!孩子们高兴地大喊:“耶——”

第二年春天,我们陪同爷爷到撒了奶奶骨灰的野花地里去悼念奶奶,爷爷指着那一片夹杂着各色野花的德州蓝樱花群,招呼孩子们来看,并兴奋地大喊道:“Look! That's Grandma!”(看啊!那是你们的奶奶!)

孩子们便飞奔到花丛中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