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内卷:破除无效竞争的6大方法
- 王为
- 902字
- 2021-08-31 17:58:18
1.2.1 爪哇岛上的“内卷”
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小岛,名叫爪哇岛,离我们非常遥远。
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爪哇岛上的一个农民,为了生存,你开垦了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因为土地条件很好,所以每年收成都不错,养活自己完全没问题。农闲的时候,你还可以眺望一下远处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美丽的塞梅鲁火山,顺便畅想一下岛外的大千世界。
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你组建了家庭,孩子多了,劳动力多了,但吃饭的人也多了,原来的那一亩三分地产的粮食渐渐不够吃了。于是你开始琢磨怎么能在有限的土地里种出新花样,却从来没想过花点心思换一种生产方式,比如种一些经济作物去换钱,然后买粮食。
最早把“内卷”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他在1963年出版的《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爪哇岛居民“农业内卷”的现状。
虽然格尔茨是第一个在社会学领域提出“内卷”概念的人,但是第一个提出“内卷”现象的并不是他,而是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戈登威泽从艺术的角度提出“内卷”的时候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新西兰毛利人的装饰图纹(如图1-1所示),另外一个是欧洲曾流行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如图1-2所示)。
图1-1 毛利人装饰图纹
图1-2 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米兰大教堂
毛利人装饰图纹都是手工绘制,花纹繁复,层次细微。手工绘制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可知花了很多工夫。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装饰图纹虽然精细,但十分单调。哥特式建筑也是如此,虽然外观看起来雄伟壮观且精雕细刻,总是能给人以震撼,但仔细观察同样会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无非就是简单、重复地运用几种固定模式。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毛利人的装饰图纹还是哥特式建筑都没有什么新奇之处,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内卷”,即向内演化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却基本上是简单重复几个固定模式,严重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戈登威泽看来,内卷其实就是一种低水平的复杂化。
格尔茨发现爪哇岛的情况与戈登威泽提出的艺术领域的“内卷”十分相似: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没变,人们只能更加精细地耕种,无法转化为更高级的模式,边际效应也始终无法上升,长期停留在一种重复轮回的状态。于是,格尔茨提出了“农业内卷”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