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整个2020年,人们都被焦虑包围着,随着“内卷”这个词的出现,这种焦虑的边界更是被无限放大。

到底“内卷”是如何成为一个网络热词的,又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内卷”的火爆最初源于网上的几张图片。

2020年下半年,清华大学学堂路上,有一个学生边骑车边看电脑。这一幕被人拍照后在网络上疯传,“清华卷王”就此诞生。大家本不焦虑,一旦有人开始拼命学习,剩下的人如果不努力便无法抚慰心中的焦虑了。下面我就从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公考和职场竞争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内卷”的真实模样。

先来说公考中的“内卷”。

公考的录取率有多低大家知道吗?还不足2%,这就意味着100个人里能够考上公务员的还不到2个人,而且有的热门岗位要“千里挑一”甚至“几千里挑一”。曾有一位网友感叹道:每个考场30个人,我报的岗位录取率是1100∶1,整栋楼一共有37个考场。这意味着,我今天步入了一个目标是打败整栋楼的战场。这个比喻形象又不夸张,这就是公考“内卷”摆在所有人眼前的事实。

我们再来聊聊职场竞争中的“内卷”。

“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这是经济学家薛兆丰的一句名言,虽然残酷却无比真实。过度竞争、相互倾轧的“大戏”每天都在职场中重复上演,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推上这个“舞台”,逃不可逃,避无可避。

就这样,“内卷”变成了一种典型的现代病,我们面临的已经是一个“万物皆可内卷”的时代。不仅在被疫情阴霾笼罩的2020年,在此后的许多年,它都将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