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家庭过程

什么样的家庭是正常的呢?早期的观点认为,没有问题或症状的家庭就是正常的。这种观点建立在传统的病理学缺陷取向基础之上,强调家庭过程中的病理成分,忽略了家庭互动过程中的正性资源。其实,“没有问题”到“幸福”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常态家庭”,即在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大多数家庭的运行模式,是正常的。其实,常见的家庭模式未必是健康的,如在特定时期的重男轻女、家庭暴力,对家庭和个人都是具有破坏力的。不常见的家庭模式也未必是不健康的,比如离婚家庭,成年人能够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有时候反而更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成长。

还有学者提出了“健康家庭”的理念,以家庭最优功能的理想特质来定义正常家庭。人们一般会遵循主流社会价值或特定的伦理宗教观念,认为某些特定的运行模式对婚姻和子女教育是最理想、最正确或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过去几十年都支持这个理论模型,把偏离标准的家庭定义为病理化家庭,这样会对那些非主流的家庭造成歧视,比如离异或丧偶家庭、同性恋家庭等。

上述三种所谓的正常家庭模型均基于传统的线性因果假设,即家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或问题必然由对应的原因导致,常致力于找出家庭中的致病因子和罪魁祸首。著名的例子是“致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和“致自闭症的冰箱母亲”理论,认为孩子的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是由高控制且高情感表达或极度冷漠的母亲所导致的。这些理论忽略了家庭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轻易地将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某个成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容易找出对错的。在临床观察中我也发现,有问题的家庭背后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批评、指责、冷酷、紧张和控制是这些家庭的基调,但是这些让人不舒适的表达在家庭成员间是互为因果、相互塑造的。

因此,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摈弃了“正常”和“异常”的概念,强调家庭中有利于维护家庭功能的整合和维持模式。也就是说,家庭是否健康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交流和沟通的,能否达成家庭目标,完成家庭任务。

对于某些特定家庭,非常态运行模式反而可以维护家庭的良好功能。比如面临情感破裂的夫妻,分居或离异可能在当下更有利于家庭问题的解决和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发展。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认为:“家庭成员的构成远远没有家庭中的互动模式重要。”因此,家庭是否健康关键看家庭成员是如何对待彼此的,互动良好的家庭才是正常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