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常常发生在不合逻辑之时

欧洲有一个这样的典故。一位女公爵带领军队攻打敌方城堡,已将城堡团团围住。而城堡位于一处十分险峻的岩石之上,地势足以抵挡一切直接的攻击,唯有长期围困,逼其弹尽粮绝,方可取得胜利。果然,一段时间后,城堡守军的粮食开始吃紧,只剩下最后一头牛和两袋大麦。这个时候,城堡将军做了一个看似愚蠢的决定。他命令士兵把那头牛宰了,把仅剩的大麦塞进牛腹中,然后将牛尸抛下悬崖,落在敌人的阵营前。女公爵收到这个消息后,轻蔑地立即撤了包围,转向他处了。

米粉店里的小男孩妈妈和城堡将军都用不符合逻辑的方式,化解了冲突,逃离了险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合乎逻辑的规则中,将自己置入困境。失眠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顺其自然地入睡,如早上床、听音乐、数羊、换窗帘等,岂不知当你“想办法”让睡眠变得自然时,睡眠就已经被置于不自然的境地了,结果当然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

当你伸出仗义之手想帮助抑郁的人尽快走出情绪低落的阴霾,告诉他世界这么大,我们可以出去看看时,他会更加抑郁—这么美好的世界,只有我无比糟糕。焦虑的人会尽善尽美地处理周遭事务,结果发现没有可完全掌控的东西,于是就会更加焦虑。

努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却让问题得以保留或加重,这呈现出了一种悖论状态:你越努力,结果越糟糕,理想渐行渐远。念之和家人越想控制症状,症状越不离开。我们常常被自以为是的逻辑困住,动弹不得。

为什么处于困境时,合乎逻辑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失败呢?简单来说,问题之所以被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原先解决问题的模式没有效果,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常常是我们之前惯用的、符合家庭期待的、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之道。原先的规则无法达到或实现目标时,即进入了困境,此时需要改变原有规则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变化。

小男孩的妈妈在二人争执不下时,在“争抢玩具导致哭泣”的逻辑中巧妙地植入了“哭泣是为了比赛”,结果冲突消失。城堡将军在两军对垒中,智慧地放弃了粮食,打破了“围困即会弹尽粮绝”的规则。在对念之和家人进行心理治疗时,我用的是悖论干预技术,在越控制越失败的困境中,植入了“不控制”和“偏控制”的模式,这会打破原先事与愿违的悖论规则。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鼓励睡不着的人从今天开始不睡觉,使用了那么多方法都睡不着,不如放弃与睡眠斗争,结果反而会安然入睡。我们会给焦虑不安的来访者布置作业,每天拿出1~2小时专门用来焦虑,去想那些你不敢面对的事情。针对躯体反复不适的患者,让他们每周单日做彻彻底底的病人,放弃和疾病做斗争,双日里做坚强地和疾病做斗争的勇士。这些不合逻辑的行为本身不是为了让他们继续生病,而是通过植入新的规则,将“人—控制行为—症状—人—控制行为—症状”的逻辑扰动,激发新的、更高层次的系统变化。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被“问题”困住,可以尝试停下来,看看我们是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的。以下几个问题,可以供你对自己进行一次“悖论干预”。

` 你的“问题”是什么?出现多久了?对你有什么影响?

` 你是怎么做到让这个“问题”伴随你这么久的?

` 你怎么才能让这个“问题”困扰你再久一些呢?

` 你还准备让这个“问题”困扰你多久?

` 如果这个“问题”消失了,那么你的生活里可能最让你烦心的事是什么?

` 如果这个“问题”消失了,你想再邀请它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 如果这个“问题”马上就要离开了,你最想和它说哪些道别的话?

(注:如果有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风险的症状,请不要自行使用悖论干预。)

逻辑和常理行得通时,固然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按照常理出牌,遭受挫折、困境越陷越深时,合乎逻辑的行为则常常会导致失败。当我们埋头苦干,终不得志,抱怨天不遂人意、世界不公时,可以静下心来看看我们的人生是否需要换挡,看看这些将我们人生困住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更有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