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胡八道
胡八道本名胡杨,是1968年来冷湖的“北京学生”。那年他十七岁,是个孤儿。胡八道被分到五号基地,成为了一名修井工人,他的师傅廖兴贵,是冷湖的第一代“石油人”,也是廖志国的爷爷。胡八道和父亲在同一个矿井上工作,比父亲小几岁。父亲很喜欢他,因为觉得他有知识、肯吃苦又没架子,所以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吃饭。胡八道也不客套,叫他来他就来,甚至常常不请自来,吃完饭就跷起二郎腿“侃大山”,总能把我的父母和邻居逗得前仰后合。胡八道的思想极其活跃,常有惊人之语(但也总能绷紧“政治”这根弦,那是时人进化出的一种智性上的“拟态”本能),所以大家从“胡说八道”里挖出一字,昵称其为“胡八道”,叫习惯了,甚至会想不起他的本名。
1970年我出生,父亲请胡八道给我起名字。胡八道略一沉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叫他明德吧!”
于是我便拥有了一个在当时很前卫的名字。
一晃十三年过去,我上了小学六年级。胡八道三十二岁,依旧光棍一条,依旧不时来家里蹭饭。不是没人操心过他的终身大事、给他说过对象,而是相亲的姑娘都看不上他,嫌他“没正形”。他也不着急,继续嘻嘻哈哈地到我家蹭饭。
有天夜里,我听到父母低声谈论他:
老李,你说这个胡八道,都老大不小的了,还——
你看他整天带着明德、志国到处野,他自己就是个孩子,你还指望他结婚生子?
唉……
你看你急的,真把他当自己儿子了?
呸呸呸李润生!你别胡说八道!
……
记忆中的胡八道个子挺高,黑、瘦,平头,身上总是斜挎一个挂着毛主席像章的深绿色帆布包;爱笑,笑起来嘴敞得很开,一口白牙明晃晃的。每次来家里,他都要给我们这几个孩子带上几块糖,看我们兴高采烈地把糖吃下去,看我们意犹未尽地吧唧嘴,眉眼弯着,好像吃糖的是他自己。和那些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陪我们玩耍的大人不一样,他会俯下身子和我们说话,会大大咧咧地和我们一起玩儿,俨然一个装在成人皮囊里的孩子。夏天的时候,他会领我们去夹皮沟(雅丹地貌)、去水源、去“深八井”玩儿,会用铁丝给我们窝弹弓;冬天的时候,他会用木板、木条和三角铁给我们做冰车和冰鞋,推着我们在冰面上狂奔。他还会给我们讲故事,讲雷锋、讲草原英雄小姐妹,讲欧阳海;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牛虻》、讲《静静的顿河》,尽管那时我们还很懵懂,但依然听得如痴如醉。我记得,当时我和廖志国最爱做的,就是围着胡八道问东问西,问那些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星星会眨眼?为什么天上会下雪?为什么人会生病?月亮上面是什么样子的?其他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等等。他总是有问必答,而且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时候。后来,他干脆送给我和廖志国一人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回想起来,这套书简直成了我智识的启蒙……
那时的我全身心地崇拜胡八道,只要他一来,我必定像影子一样跟在他身后。“小跟屁虫”这个外号便由此而来。我不喜欢这个外号,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对他不由自主的接近。有时候被叫得恼了,我会怀着少年人特有的敏感和歹毒想,要是胡八道有一天突然消失,我就不会被人叫这个外号了吧?
只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胡八道真的消失了……
我从梦中醒来,冷汗涔涔。我翻身,摸到床头柜上那一沓码放齐整、背面向上的A4纸。在三十五年后、在离家数千公里的冷湖醒来,这本身就像一场梦——那么我在A4纸里看到的一切,就是幻梦中的幻梦……一时间,我失去了现实的锚点。好吧,就任自己在梦中飘荡,任自己一次又一次回到那个傍晚、回到那个有着灿烂笑容的年轻人身边,听他说:
“明德、志国,你们不觉得这里,就像火星表面吗?我当然没去过火星,但我就是这么觉得——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我抬头仰望胡八道。在一片荒芜、奇诡、雄浑的雅丹丛中,他微笑着,脸上的夕阳在静静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