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 陈广桂 潘锦全 蒋丽
- 2642字
- 2021-12-31 15:56:58
引言
当今世界产业的竞争已经开始跳出产业层面,进入了创新层面。一个国家创新程度的高低必然地决定着产业的高度以及各国在产业竞争合作中的地位,是引领还是模仿。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GDP虽然仅仅为美国的70%不到,但美国的第二产业却仅仅为中国第二产业的70%。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和中国的产业创新程度息息相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对中国的创新经济一直不吝溢美之词,这源于该组织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报告显示,在2018年的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中国从2017年的第22位升至第17位,中国已跻身知识性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行列。
在2018年的创新指数排行榜上,瑞士蝉联榜首,其后分别是荷兰、瑞典、英国、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德国以及爱尔兰;第11位至第20位分别为以色列、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卢森堡、法国、中国、加拿大、挪威及澳大利亚(如图0-1)。
在全球创新指数评估中,“创新质量”是顶层指标,审查的是高校水平、科学出版物和国际专利申请量。此外,指数评估还与科研管理、高等教育入学率、创新贷款难易程度、企业培训和外国直接投资等指标相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表明,中国在2017年后就已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仅排在美国之后。
图1 2018年度世界创新指数排行榜前20名的国家或地区
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支撑着中国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在全国上下达成了共识。把产业和创新相结合,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我国的一项国策,每个省市都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就全国来看,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伟大号召,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伟大判断。相应地,上海提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目标:计划在2020年前,上海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3.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到2030年,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圳则提出了“建设创新之都”的目标。到2020年,深圳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0年,把深圳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安徽合肥提出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合肥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度体系。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武汉作为中国创新指数仅次于深圳的城市(2015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名深圳、武汉、苏州、杭州、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天津、重庆),早在2016年就开始提出了建设创新城市的目标,每年都在创新经济上舍得投入大本钱。武汉高新区、武汉光谷等已经是世界创新经济的城市名片。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2018年8月29日)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强调江苏必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江苏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目标,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深挖科技资源潜力,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实力,着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在江苏省委的布置下,南京提出了“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战略定位;苏州作为中国创新程度前五、江苏省创新指数最高的城市则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以“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为主载体”,以“人才、院所、项目、金融为支撑”打造科创新苏州。扬州则适时提出了建设“科创名城”计划。
扬州提出建设“科创名城”并不是拍脑袋、赶时髦的决策。“科创名城”的建设在扬州还是有着很扎实的基础的。扬州自古就是一个很具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木雕玉器、绘画建筑等扬州的传统文化中无不闪烁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早在2013年,扬州就成了全国5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2016年又被认定为首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围绕着“科创名城”建设,扬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工作意见》《关于加快“三大创新板块”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十多个重要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就很重视创新定位问题。
借鉴了生态圈理论,扬州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四板块”产业生态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融合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链条互补、资源互补。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第四个区域总部基地项目落户邗江区,将借助扬州市得天独厚的建筑业产业基础,依托绿地集团、江苏省建的研发优势,构建成为以智慧市政与绿色建造技术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圈。而在涉及产业(产品)、创新(研发)的融合应用生态上,要想引导全市包括先进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内的产业圈,实现如生态平衡、生态循环一般的良性、系统发展,须回归生态圈内支撑自然运作规律的着力点——产业、创新及其链条,探索推进两者在理念和方式等内容上的契合。加快推动扬州市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四五”时期扬州市聚焦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机遇、城市竞争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重塑全市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等具有战略意义。
产业和创新往往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动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扬州市整体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八大产业集群,多项衡量科技投入力度、产出成果的数据指标(如R&D经费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着逐年增长的趋势,整体产业支撑力度和创新支持力度对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成为扬州建设“新型科创名城”征程上的主要动力。在“十四五”重要历史性窗口时期探索扬州市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在上中下游的关键环节深度融合,引导产业体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写作中得到了扬州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程兆君、王峰、徐飞、赵鼎先生等的大力帮助,纽约大学研究生陈云岳也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陈广桂
2021年1月8日于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