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立法目的】[1]

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注解

保护被侵权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时期保护被侵权人的含义既有阶段性,又有延续性。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对人的价值认识不断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被侵权人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保护方式日趋多样。

配套

《民法总则》第1条;《国家赔偿法》第1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条;《产品质量法》第1条

第二条 【民事权益的范围】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注解

民事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命权。生命权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它以生命安全和生命维持为客体,以维护人的生命活动延续为基本内容。

(2)健康权。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以其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3)姓名权。姓名权是指自然人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

(4)名誉权。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

(5)荣誉权。荣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身份权。

(6)肖像权。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在自己的肖像上体现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所享有的人格权。

(7)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人格权。

(8)婚姻自主权。婚姻自主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结婚、离婚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9)监护权。监护权是指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在人身和财产方面的管教和保护的权利。

(10)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1)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或者收益的权利。

(12)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指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的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3)著作权。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和,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和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14)专利权。专利权是指发明创造人或者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和独占权。

(15)商标专用权。商标专用权是指注册商标的所有人在核准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以及禁止其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在与核准商品或者服务项目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类似商标的权利。

(16)发现权。发现权是指集体或者个人在探索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者规律的科学研究中,取得前人未知的、对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成果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17)股权。股权是指投资者因投资于公司成为公司股东而享有的权利。股权根据行使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两部分。自益权指股东基于自身利益诉求而享有的权利,可以单独行使,包括资产收益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股份转让权、新股优先认购权等;共益权指股东基于全体股东或者公司团体的利益诉求而享有的权利,包括股东会表决权、股东会召集权、提案权、质询权、公司章程及账册的查阅权、股东会决议撤销请求权等。

(18)继承权。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19)其他人身、财产权益。除了上述权利之外,还有其他民事权益也属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如死者名誉、胎儿人格利益等。考虑到民事权益多种多样,立法中难以穷尽,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不断地有新的民事权益纳入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因此,侵权责任法没有将所有的民事权益都明确列举,但不代表这些民事权益就不属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

本条规定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

(1)《侵权责任法》将其保护对象确立为民事权益,未将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作出区分。本法涉及保护范围的规定,采用了“民事权益”的表述,《民法总则》第五章民事权利一章规定了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受法律保护。

(2)《侵权责任法》对隐私权的明确保护。《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首个将隐私利益上升为法定权利的法律。而在以往的案件审理中,对于人们的隐私利益主要是通过类推适用名誉权的方式来予以保护的,这无疑是我国法律在人身权利领域里的一个长足进步,使我国人民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

(3)本条主要作用是确定《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对于侵权责任是否成立及如何承担应与侵权责任法的具体条款配合适用。

应用

1.当事人行政法上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是否可以诉诸《侵权责任法》

本条第1款明确规定《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为“民事权益”,这就把民事权益之外的其他权益排除在《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因而,行政法上的知情权受到侵害,应当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解决,而不能诉诸《侵权责任法》。

2.利用知名作家署名所具有的商品标识作用来误导消费者,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

(1)作家通过出售作品的出版发行权,从文化市场中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经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的规定,作家属于文化市场中的商品经营者。(2)知名作家在自己作品上的署名,具有商品标识作用。为推销自己的作品,采取借鉴、仿冒、攀附或淡化等手段,利用知名作家署名所具有的商品标识作用来误导消费者,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5年第10期:湖南王跃文诉河北王跃文等侵犯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3.因受委托人的委托发布律师声明而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应对此承担连带侵权责任吗

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发布律师声明,应当对委托人要求发布的声明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进行必要的审查、核实。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未尽必要的审查义务,即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发布署名律师声明,如果该律师声明违背事实,侵犯他人名誉权,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应对此承担连带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8年第11期:李忠平诉南京艺术学院、江苏振泽律师事务所名誉权侵权纠纷案)

4.名义上的信用卡持卡人与银行之间因不良信用记录发生纠纷,法院应如何审理

名义上的信用卡持卡人与银行之间因不良信用记录发生名誉权纠纷,法院应当依据侵权行为的要件进行审查。银行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报送相关信息,其报送的信息也都是源于名义持卡人名下信用卡的真实欠款记录,并非捏造,不存在虚构事实或侮辱的行为,故不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名誉权受损害的后果应当是导致名义持卡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相对封闭,只有本人或者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因法定事由才能对该系统内的记录进行查询,这些记录并未在不特定的人群中进行传播,不会造成名义持卡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故不能认定存在损害名誉权的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2年第9期:周雅芳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名誉权纠纷案)

配套

《民法总则》第五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5、21、39、55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5、16、17、18、30-50条;《婚姻法》第3、5条;《物权法》第39、42、56、63、66-70条;《著作权法》第10、31、38、47、49条;《商标法》第56-71条;《专利法》第59、62、65条;《公司法》第4、20、21条;《继承法》第1、3、4、6、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第三条 【被侵权人的请求权】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注解

在侵权人的行为构成侵权,侵害了被侵权人的民事权益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这种权利是一种请求权,所谓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权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作为该权利内容的利益,必须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间接取得。

侵权法律关系中,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进行诉讼,则为原告。这里的被侵权人指的是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的直接承受者,是因侵权行为而使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人。被侵权人可以是所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民事主体,只要具有实体法上的民事权利能力,又因侵权行为而使其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就具有被侵权人的资格,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被侵权人的资格不在于其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但是有无民事行为能力关系到其是否可以自己行使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权利。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被侵权人,可以自己行使请求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被侵权人,自己不能行使请求权,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其行使请求权。在被侵权人死亡时,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本法第18条规定)。

被侵权人可能是单个主体也可能是多个主体。在一个侵权行为有多个被侵权人的情况下,所有的被侵权人都享有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权利,都可以提起侵权之诉,被侵权人的权利相互独立,一些被侵权人不请求不影响其他被侵权人提出请求权,被侵权人也可以提起共同诉讼。

在侵权法律关系中,侵权人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在诉讼中为被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3款规定:“本条所称‘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侵权人一般是直接加害人,直接加害人是直接实施侵权行为,造成被侵权人损害的人。直接加害人分为单独的加害人和共同的加害人,共同加害人的侵权责任根据本法共同侵权的相关规定承担。在替代责任形式的特殊侵权责任中,直接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不直接承担侵权责任,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是替代责任的责任人(如本法第34条第1款规定)。

应用

5.如何确定请求权的主体

根据《侵权责任法》及相关规定,关于请求权主体,主要包括:(1)被侵权人。被侵权人即民事权益因他人的侵权行为而受侵害的人,首先是指民法理论上的直接受害人。(2)被侵权人的近亲属。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8条的规定,在被侵权人死亡的情况下,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将本条和第18条联系起来理解,可以发现,对于本条规定中的“被侵权人”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本条规定的立法目的理解为是对请求权主体的规定,因而,这里的被侵权人实质上是指请求权人,因而,它不仅包括直接受害人,也包括间接受害人,被害人的近亲属是间接受害人,也是被侵权人。第二种理解是将本条规定理解为对请求权主体的原则规定,而被害人的近亲属等在本法规定的例外情形下可以成为请求权主体。由此,被害人的近亲属虽非被侵权人,但是却为请求权主体。(3)其他请求权人。根据本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在被侵权人死亡场合,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费用。关于责任主体及侵权人,在侵权责任的类型上,本法区分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对第三人行为以及物的责任。这些集中在《侵权责任法》后面的章节中有相关规定。

6.民政部门可否代表或代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

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死亡受害人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经公安部门刊发启事未发现其近亲属,政府民政部门作为原告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义务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因民政部门不是法律规定的赔偿权利人,与案件不存在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且其法定职责不包括代表或代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起民事诉讼,故民政部门不是案件的适格诉讼主体。其起诉应依法驳回。(《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7年第6期:高淳县民政局诉王昌胜、吕芳、天安保险江苏分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配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第四条 【侵权责任的优先适用】

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

注解

民事责任优先原则的适用是有条件的:第一,责任主体所承担的民事责任须合法有效,其发生的依据或基于法律的规定或基于约定;第二,责任主体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满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如果都能满足,则三种责任并行不悖,责任人同时承担三种责任,只有在财产不足以同时满足时,才出现民事责任优先的问题。

应用

7.企业生产伪劣产品,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并构成生产伪劣产品罪的,如其财产不足以支付对受害人的赔偿以及罚金时应如何承担责任

企业生产伪劣产品,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并构成生产伪劣产品罪,其需同时承担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以及生产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如果其刑事责任被判处罚金,且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对受害人的赔偿以及罚金时,对受害人的侵权责任优先于罚金承担。

配套

《民法总则》第187条;《物权法》第38条第2款;《刑法》第36条第2款;《公司法》第214条;《证券法》第232条;《食品安全法》第147条;《合伙企业法》第106条;《产品质量法》第64条;《证券投资基金法》第150条;《个人独资企业法》第43条

第五条 【其他法律规定的优先适用】

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注解

按照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可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一般法是指在一国的范围内,对一般的人和事都有效力的法;特别法是指特定地区、特定人、特定事、特定时间内有效的法。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区别在于,就地域来说,一般法适用于一国的全部地域,而特别法适用于局部地域,如《民族区域自治法》;就人而论,一般法适用于所有的人,而特别法适用于特定的人,如《兵役法》;就时间而论,一般法适用于平时,特别法适用于特别时期,如《戒严法》;就事而论,一般法适用于一般的事,而特别法适用于特别的事。

《侵权责任法》是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法,其他法律如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是特别法。《侵权责任法》和相关法律的关系,按照立法法,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原则上优先适用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