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宣教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三个支柱:康复教育及咨询、康复计划及训练、实施健康行为,其核心是以运动锻炼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健康教育是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影响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如缺乏教育意识、缺乏沟通技巧、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内容与形式简单化等问题。为了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培养有益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提高医师、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工作。

说服患者接受并坚持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尤其是改变生活方式,需要沟通技巧。沟通的实质,就是了解患者的需求,评价其状态,坚持患者教育。我们要采用各种手段来创建新型的医患关系,包括“5步法”干预、“苏格拉底”方法、Egan模式等。

1.康复和预防的宣教目标

心脏康复,教育为先;预防落地,理念先行。教育是实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知行合一,知道心脏康复重要性的患者,其行动的主动性、投入的程度和临床的获益都是巨大的。

(1)康复和预防教育的目的

①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正确认识疾病;

②理解康复和预防对患者的益处;

③了解康复和预防的基本程序、内容和实施方法,并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④鼓励适当的增强体能的运动;

⑤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⑥提升患者应对急性事件、慢性稳定期状况的能力;

⑦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再住院率,减少不必要的再次手术,控制总医疗费用;

⑧改善营养及心理状况。

(2)康复和预防教育的益处

①获得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

②获得有关健康危险因素、自我疾病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③获得有关运动的效益、合适运动模式的相关知识;

④获得正确和合理使用药物的知识;

⑤获得自我情绪和睡眠管理的技巧;

⑥了解营养的重要性,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2.康复和预防的宣教原则

宣教形式应该多种多样,避免单一的说教方式,也不能仅仅依靠临床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一面之词。应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多学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发放宣传资料、观看视频、举办讲座、小组讨论、软件的开发利用、角色扮演、研讨会和工作坊等,给患者以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理解康复和预防的重要性和益处。

宣教的主要原则是:

(1)鼓励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

(2)应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重复和强调关键的信息;

(3)图片、图表、视频和模型的使用对提升宣教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4)提供一些书面材料,可让患者带回家阅读,或与家人分享;

(5)运用典型案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

(6)寻找机会以提供个性化的宣教;

(7)鼓励参与者之间互动,为参与者提供实践的场景和机会。

3.康复和预防的宣教内容

(1)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脏、大脑等脏器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病变、药物治疗的作用及运动的重要性。

(2)要避免竞技性运动,如在运动中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其他症状,应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3)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生活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

(4)强调自我管理(表2-5)。要估测每天的热量摄入,选择低脂、易消化饮食,注意膳食平衡,避免摄入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勿食或少食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戒烟酒,多吃水果蔬菜,避免饱餐,避免短时间内心脏负荷过重。定时监测空腹血脂和血糖水平,以及近期调脂降糖药物的治疗情况。测定体质指数,积极有效地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

(5)了解心理障碍的程度。

(6)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的影响。

(7)识别心绞痛、心梗、卒中的临床表现。

(8)给予患者及其配偶性生活方面的科学指导。

表2-5 心脏康复自我管理的教育内容

住院期间的心脏康复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逐步恢复日常的活动能力,包括上下肢被动和主动运动、坐椅子、床边和室内步行、床上或床边个人卫生活动、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表2-6)。

(1)活动:一般从床上的肢体活动开始,先活动远端肢体的小关节。避免举重、攀高、挖掘等剧烈活动;避免各种比赛以及竞技性、对抗性活动;避免长时间活动。

(2)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的要点是在吸气时腹部隆起,让膈肌尽量下降;呼气时腹部收缩,把肺内的气体尽量排出。

(3)坐位训练:开始时可将床头抬高,把枕头或被子放在背后,让患者逐步过渡到无依托独立坐。

(4)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先克服直立性低血压。在站立无问题之后,开始床边步行(1.5~2.0METs)。避免高强度运动,如患者自己手举盐水瓶上厕所,因为此类活动可使心脏负荷增大而诱发意外。

(5)大便:务必保持大便通畅。在床边放置简易的坐便器,让患者坐位大便,其心脏负荷和能量消耗均小于卧床大便(3.6METs),而且也比较容易排便。禁忌蹲位大便或在大便时过分用力。如果出现便秘,应该使用通便剂。

(6)上下楼:可以缓慢上下楼,也可以自己洗澡,但环境和水温不可过热或过冷;可以做一些家务劳动,允许外出购物,但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活动强度为40%~50%HRmax(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心率,用220-年龄来实现)。

(7)娱乐:可以进行轻微的娱乐活动或室内外散步,也可以做医疗保健操(如降压舒心操或太极拳等)、气功(以静功为主)、园艺活动等。

传统观念认为,患了心血管病就应该静养,特别是心梗以后,运动一度被认为是禁忌。其实,介入手术只是完成了心梗治疗的一半,另一半是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脏康复。据美国一项对8440例冠心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与没有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康复治疗者的死亡率减少了31%。

不同的心血管病患者,根据疾病的类型、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分期、治疗方式和重点。如针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康复治疗,一般包括住院期、出院后早期、恢复期、终身维持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和“训练强度”也各有不同。

(1)住院期。在临床医师的监护下,依顺序可进行以下6个步骤的运动:床边坐位;关节运动;慢走15m往返;中速行走22m往返;上下几个台阶,行走91m,每天2次;下一段楼梯,坐电梯上来,行走152m,每天2次。另外,在病房中,可自理进餐、剃须等。

表2-6 有关康复运动的教育内容

(2)出院后早期。出院后2~6周,患者可在密切监护下逐渐增加活动级别。这一阶段主要推荐健身车运动。此外,还可选择其他形式的运动作为辅助。最佳的辅助方式是步行,逐渐达到10~15分钟/次,3~5次/周。

(3)恢复期。一般在出院后6周开始,持续3~6个月。患者可在医学监护下进行锻炼,并继续接受营养、生活方式、控制体重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询。

(4)终身维持期。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后,不再需要医学监护,只需终身维持健康状态,并定期接受随访。

运动后,如果次日早晨感觉疲劳、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下降,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减少运动量。如果运动中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大汗、心悸、面色苍白,则可能是运动强度过大,要停止运动。另外,运动前要热身,运动结束后需整理,各5~10分钟。冬季运动时要注意防寒保暖,运动后不要马上冲凉,并注意补充水分。

4.预防措施的宣教

(1)生活方式的改善

要号召民众向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宣战,“不吸烟,管好嘴,迈开腿”;要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摒弃不卫生的陋习恶习。生活方式干预可使女性卒中风险下降55%,男性冠心病风险下降27%。

(2)合理膳食

①低胆固醇膳食。特别是增加可溶性纤维的摄入,能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如燕麦、水果、蔬菜等。

②限制热量的低脂膳食。因为高热量饮食可使人肥胖,特别是中心型肥胖,而超重或肥胖者常常百病缠身。

③限制钠盐的摄入,对高血压的预防非常重要。

④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与维生素E、β-胡萝卜素摄入量呈负相关。这类食物是饮食中抗氧化剂的主要来源,包括橄榄油、西红柿、胡萝卜,以及全麦、洋葱和茶等。

⑤饮食中要有足够的其他营养素,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当上述营养素摄入不足时,容易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导致动脉硬化和血压升高。

低脂、低热量、定量的水果和蔬菜可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标准膳食。但对于我国居民来说,定量饮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实行的是聚餐制而不是分餐制,一天应该吃多少热量并不清楚。另外,我们大部分人缺乏常识性的健康知识,如一个鸡蛋有80kcal的热量,300g主食可提供1000kcal的热量。

(3)保持心理平衡,防止精神紧张,去除心理障碍和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某些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有关,其中应激、缺乏社会支持、抑郁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冠心病患者应尽力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大喜过悲,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情绪稳定(表2-7)。研究显示,心梗患者中有严重抑郁症者多达20%。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心理因素会对药物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可降低药物的疗效。

表2-7 心理健康的评估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