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

一、“两山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的地位也日益突出。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这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仍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多困难,严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两山论”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已经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打赢这场攻坚战,才能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我们党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深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倡导的“勤俭节约”思想,到改革开放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思想,再到今天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执政的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40多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阶段性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新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地位正在逐步确立。这就意味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的优先性议事日程,而“党政同责”“审计问责”“终身追责”就是这方面政治要求的集中体现。

(二)“两山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将会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两山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及模式的重大进步。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传统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是人们在深刻反思传统文明模式的基础上,对社会范式进行的重新设计与选择。人因自然而生,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一种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文明,是一种生命相济相生、共同繁荣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文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二)“两山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然而纵观人类文明史,由于资源粗放利用、自然过度开发、污染疏于治理导致的生态环境衰退,继而引发文明危机的教训极为深刻。无论是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两大文明陨灭,还是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无不说明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刻道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张毁坏了敦煌古城,黄土高原由于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沟壑纵横,这些历史教训同样深刻。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前所未有。抑尘、治源、禁燃,“史上最严”环保法得到前所未有的好成效;国土绿化深入推进,外媒感叹中国每年“种出一个爱尔兰”;从光盘行动到绿色出行,群策群力、人人行动会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恢宏画卷中,绿色是最厚重的底色,生态文明必将成为最亮丽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