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山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中国有深厚的尊崇自然、尊重规律、保护生态的文化传统。在历史悠久的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中,各族人民仰望星空、观体万物,积极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用以指导社会生产乃至社会生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内容上来看,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囊括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和和谐愿景,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里,尽管在对宇宙本源认识上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基本上都承认自然的本源性和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道家以“自然”为主、以天道匡正人道,儒家以“人文”为主、以人道悟天道,佛家主张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各家殊途同归,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物无贵贱、节以制度、保护自然生态的生态伦理思想。从实践来看,中国形成了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传统生态思想,道家称“道法自然”,讲的就是自然规律以人的意志转变的客观性,同时承认人的作用,因此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儒家认为“天行有常”、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同时强调在遵循客观规律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提出“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区分人与自然的功能和职责,要求遵从万物生长发育规律,“以时禁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农学中,重视天地人的协调、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从目标上来看,各家学说,尤其是道家和儒家,均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参照。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天人合一、参法自然、无为而为的思想;儒家主张天、地、人各有其道,功能不同,但是有互补的可能性,试图参法自然,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无论是“小国寡民”还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均是人和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愿景的不同体现。

从品质上来看,基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辩证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优秀品质。辩证性不但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认为自然生万物,人相对自然具有能动性,客观规律不可违;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传统思想也充满辩证色彩,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一面,并且各种矛盾也处于相对转化中,强调事物的两面性和运动性。整体性不但表现在人与代表自然的天、地之间的统一性上,也表现在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对各类对象之间和对象内部关系之间的有机关系的系统分析认为,整体和局部,事物之间是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可持续性表现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上,认为应当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有秩序的社会关系,主张对自然法则的尊顺和自然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两山论”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根源和精神灵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的生态思想,包含着千百年来人们观察自然、体察社会、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的思想,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源泉。“两山论”汲取了这些思想精华,并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和理论加以融会贯通,注重运用中国语言和中国故事,讲述中国道理、描绘生态愿景,成为唤起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思想武器。

习近平引用《易经》《老子》《孟子》《荀子》《齐民要术》传统文化经典中朴素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为了阐明“两山论”蕴含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恢宏历史观,他举出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敦煌古城、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和河北北部围场等中国西北和北方农牧过渡地带生态变迁对文明的影响,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以史为诫,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他还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向全世界表达中国自古以来的自然观,即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向世人表明,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而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