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战略演化研究
- 伦蕊
- 1391字
- 2021-09-17 21:12:09
第一章 战略与经济战略的一般认识
第一节 战略概念的缘起与发展
在《辞海》中,“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术语。战略与策略、战术的关系,恰似系统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战略是框架性的、指导性的,策略与战术则是行动意义上的。前者较为稳定,后者则更加灵活。
在中国古代,战略常与“韬略”一词并用,指“战争方略”或“用兵谋略”。孙武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提出战略理论的伟大人物,他的《孙子兵法》是世人公认最早的、影响力极为深远的战略学巨著。作为一部用于指导战争的谋略书籍,《孙子兵法》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战略运用的最佳体现。
公元3世纪,西晋史学家司马彪首次以“战略”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明代茅元仪编撰的《武备志•战略考》中,共汇集了613条战例。1906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军事辞典,其中把战略定义为“策划军国之方略也”。
1936年,中国当代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其《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在西方社会,英文单词Strategy(现译为战略)源于古希腊语strategem(诡计)或strategos(将道),该词常被看作一种“指挥军队的才干”,或是“将军的艺术”。根据中国台湾学者、战略研究专家钮先钟的考证,1777年,在法国人梅齐乐的著作《战争理论》中,首次使用战略(法语为stratégie)这个名词。此后,战略作为军事术语,逐渐在欧洲诸国成为通用词汇。
纵观全球,如果说古典战略思想的萌芽起源于中国的《孙子兵法》,那么现代战略观念的形成则是以欧洲的拿破仑战争为标志。虽然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但他本人并未开展专门的战略理论研究。完成这项工作的,是曾亲自参与拿破仑战争的两位理论大师——约米尼和克劳斯塞维茨。
约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指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明确区分了战略(Strategy)和战术(Tactic),提出“战术是在战斗中运用武装力量,而战略则包括适应战争目的的战略目标和战争计划,为达成这一目标的行动措施、方案和战斗部署”。可见,在传统意义上,战略观念被限定在战争领域内,彼时的战略即为军事战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战略”一词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军事以外,逐渐出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多元化领域。例如,斯大林曾论述政治战略。他指出,“战略就是规定无产阶级在革命某一阶段的主要打击方向”。魏德迈将军于1943年在美国发表演时首提“大战略”概念。他指出:“大战略是使用一切国家资源,以达到国家政策所界定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大战略”概念,实现了“战略”内涵在横向与纵向维度的充分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独立,它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本国经济。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相应地,战略研究也被引申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1979年,美国官方首次提出“国家战略”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发展和应用政治、经济、心理、军事权力,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随着“战略”一词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展,战略的内涵也逐渐演变,其泛指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当今时代,战略是一种对于未来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谋划,它意味着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以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艺术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