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战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最早把“发展”与“战略”组合并提出“发展战略”概念的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 D. Hirschman)。他于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战略”概念。

赫希曼把经济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身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自此,“战略”与发展中国家问题相结合的研究,逐渐发展形成了“发展经济学”。联合国也在20世纪60—80年代适时地推出了三个“国际发展战略”。

在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倡议,掀起了发展战略的研究热潮。“经济发展战略”一词开始活跃于学者们的口头和笔端,人们还将这一问题与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相联系。特别是自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把“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单列一章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如今,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相关成果也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指引作用。目前,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

(1)经济发展战略,是为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系统、动态地进行全局谋划。即从战略高度研究未来的发展问题。

(2)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全面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与阶段性安排,以及为实现上述规划所需要的力量部署和重大举措。

(3)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由最初低下、落后的经济发展状态逐步转变为较为发达、先进的生产力状态,所采取的在总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政策方针。

综上所述,“战略”一词应用于经济发展领域,并未改变其本质含义。因此,可将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界定为:从全局出发,根据对各种因素的估量,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成的目标、解决的重点、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规划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举措。

概括而言,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有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分析发展条件及其可行性、明确战略指导思想、确定特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总目标的逐段分解、分段目标的有机衔接、目标的动态调整等。二是实现经济发展之战略目标的途径、措施。又可进一步分解为:体制条件、步骤安排、各阶段重点,以及为保证战略目标、重点、步骤的实现而制定的宏观、微观配套政策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