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70 年中国金融

新中国70年金融业的制度演变与发展特征

王满仓 作者简介:王满仓,经济学博士,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wang-mc@126.com.

摘 要:新中国70年金融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非市场制度、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开放性成长,在曲折发展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本文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方面,通过历史事件和典型数据梳理了新中国70年金融业的制度演变与发展逻辑。当前,银行业仍然是中国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是新中国金融业演进的必要结果,也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新起点。保险业和证券业自建立起就发展迅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金融多样化供给。纵观新中国70年的金融业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一切的前提是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是金融业未来高质量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本文的研究对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方法论指导和战略前瞻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70年;金融业;制度演变

一、引言

2018年,中国GDP达90.03万亿元,约合13.6万亿美元,占据了全球总量的1/6,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国GDP较上年同比增长6.6%,连续多个季度保持在6.4%~7.0%的运行区间,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7%的增速,位居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之首,显示了中国经济运行具有极强的韧性与稳定性。此外,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攀升,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由2017年的第18位上升为2018年的第13位。细数今天的发展成就,谁都无法想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GDP总量尚不足200亿美元,人均GDP约为23美元,仅为同期美国人均GDP的2.26%。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人民以“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奇迹”(陶长琪等,2018)。

有关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众多,如市场保护的联邦主义(Qian和Weingast, 1997)、劳动力再配置理论(胡永泰,1998)、GDP锦标赛(周黎安,2007)、财政分权理论(张军,2008)、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等,1999)等诸多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从各方面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解释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但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广泛存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日益显著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当前共识(张成思和刘贯春,2016)。厘清新中国70年金融业的演变与发展逻辑对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更有效地实施中国经济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52年,中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和GDP分别为93.3亿元、108亿元和679.1亿元;到2018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和GDP分别为1776224亿元、1336602亿元和900309亿元,分别增长了19037倍、12376倍和1326倍,可以发现,存贷款的增长远大于GDP的增长。此外,中国的保险业和证券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和治理金融风险有序推进,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同时,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具体地,资本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低资本成本的投资潮涌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资本输血产生的“僵尸”企业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生存发展问题等日益突出。为此,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他还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因此,梳理新中国7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演化变迁与发展逻辑,对探究中国金融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分别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方面对中国金融业70年的演变进行剖析。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的70年:演变逻辑、发展阶段与地区特征

(一)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金融业(主要指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非市场机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以企业化为方向的渐进改革的增量发展阶段、商业化改造的数量规模扩张发展阶段、市场化改革的国际化外向发展阶段、金融全面开放的创新快速发展阶段(巫云仙,2019)。图1为中国金融业(主要指银行业)整体发展的数量特征。可以看到,第一,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GDP呈现出同步增长态势。第二,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与GDP的比值、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也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说明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增长要显著高于和快于GDP的增长。第三,根据图1(2)还可以发现,以1994年为时间界限:1994年以前,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GDP要低于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GDP; 1994年以后,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GDP要高于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GDP。

图1 1952—2018年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二)中国银行业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巫云仙(2019)的研究以及图1的直观展示,本文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大致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中国银行业的计划经济发展期(1949—1977)

这一阶段主要是银行业的非市场机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1949—1977年是新中国金融业(主要指银行业)发展的前30年,其特点是在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及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构建了一套非市场化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第一,重建了新中国的财政金融秩序。1949年7月12日,在中央财政经济部和华北财经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作为新中国经济工作的核心领导机构。第二,建立了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信用货币制度。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后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到1949年底,人民币基本占领大陆市场。1951年,人民币流通范围扩大到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1955年,发行新版人民币,并逐步以新币取代旧币。1959年10月底,在西藏地区收回并兑换了藏币,人民币成为该地区的本位币,统一的人民币信用货币制度在全国范围(台湾地区除外)建立起来,确立了人民币法偿货币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人民币垄断发行,以及管理全国金银、货币和外汇的唯一机构。第三,构建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一元化金融机构体系。至1951年11月,除台湾和西藏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已遍布全国各地。1955年3月,批准建立中国农业银行,主要办理限于农业生产的农村短期贷款。1957年4月12日,中国农业银行被撤销。1957年8月1日,人民银行设立农村金融管理局,管理全国农村金融业务。到1958年,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国家货币发行和金融管理机构,又是统一经营全国金融业务的核心经济组织。第四,计划经济背景下实行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全国各级银行从1953年开始编制信贷计划,建立信贷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制度,全国信贷资金由总行统一掌握。1955年,国家取消一切商业信用,全国性资金都来源于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第五,非常时期银行业的非市场化发展。1958年“大跃进”时期,人民银行作出了紧跟形势的决定,扩大资金流动,增加贷款规模,导致金融工作出现脱离实际的“瞎指挥”和“浮夸风”。同时,放松金融管理,把部分存贷资金下放给地方包干使用,造成信贷失控和大量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金融管理变成“一部制”,即财政与金融合二为一,财政部承担了金融管理职能。196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财政部进行机构精简合并,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大批干部被下放劳动,留在机关做金融工作的只有87人,整个金融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1977年9月8日,财政部召开全国工作会议,开始讨论中国人民银行独立问题。1977年11月28日,国务院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和全国金融工作进行整顿。1978年1月1日,重启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分设制度,财政部与人民银行正式分开办公。

图2是根据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存贷款余额/GDP绘制的拆线图,直观地展示了1952—197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以平稳为主,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增长缓慢,存贷款分别从1952年的93.3亿元和108亿元增长到1977年的1080.4亿元和1699.5亿元,近30年增长10倍左右;而且存贷款与GDP的比值基本保持在0.5左右,说明存贷款对经济的支撑力度较弱。

图2 1952—197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

2. 第二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渐进发展期(1978—1991)

这一阶段银行业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企业化为方向的渐进改革,以及银行业的恢复调整和增量发展。第一,厘清人民银行与财政、银行主管部门与金融业务部门的边界定位。1978年,财政部与人民银行正式分家,各自独立的地位得以确立。1983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作为国家银行的地位确立。同时,分设和新设四大国有专业银行,1979年设立中国银行,1983年设立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1984年设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在业务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在行政上不是隶属关系。第二,新设银行机构配合城乡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驻马店设立了国内第一家城市信用社。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获准设立各种银行机构,1986年设立交通银行,1987年设立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深圳发展银行,1988年设立福建兴业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1985年设立中外合资的厦门国际银行等。同时,全国各地新设一批城乡信用社。截至1987年4月底,全国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共有5.9万个,各项存款余额为10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804亿元。1989年末,城市信用社达到3330家,总资产为284亿元(吴晓灵,2008)。

图3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以及年末存贷款余额/GDP拆线图,直观地显示出1978—1991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稳步上升,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从1978年的1155亿元、1890亿元提高到1991年的18079亿元、21338亿元,14年间存贷款分别增长了17倍和13倍;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向1增长,存贷款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图3 1978—1991年中国银行业发展

3. 第三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扩张发展期(1992—2001)

这一阶段是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推进和扩张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一方面,国有专业银行转型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进行商业化改造;另一方面,银行的数量和规模也都极大扩张。增设银行如雨后春笋,1992年获批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1995年和1996年先后设立海南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1996年后,陆续在北京、西安、成都、长春和大连等19个城市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另外,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人民银行的央行职能定位,建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把人民银行和国有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分离出来,由新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例如1994年4—11月,先后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在这一时期,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也成为银行工作的重点。首先,为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1999年4月和7月,先后组建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4家资产管理公司。其次,1999年共清理了全国2893家城市信用社,撤并1700多家;整顿并处置28000多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其中撤销7469家,并入农村信用社的有4891家。最后,从1996年开始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重点是恢复其合作性质和民主管理制度。要求农信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业务和监管分别由农信社、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已经商业化经营的农信社整顿后可以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从1996年9月开始,全国5万多个农信社和2400个县联社逐步与农行顺利脱钩。

图4是1992—2001年中国金融机构的年末存贷款余额以及年末存贷款余额/GDP的拆线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快速增长,已经超过GDP的增长,贷款余额与GDP相仿。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GDP在1994年首次超过贷款余额/GDP,说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消费之余有剩余的钱转为储蓄,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图4 1992—2001年中国金融机构发展

4. 第四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高速发展期(2002—2018)

这一阶段又具体分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开放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期。在此阶段,中国银行业主动走向国际金融舞台,与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接轨,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同时,继续进行金融市场的监管和价格机制改革,成功应对了2008年金融危机。第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银行国际化。201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加快市场开放力度,加快国际化步伐,主动与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融合。2006年,取消外资银行在国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200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改革等重大议题的讨论。第二,大力推动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2004—2010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证券市场成功上市。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挂牌成立。200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开始商业化改造。第三,积极推进金融监管以及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挂牌成立,形成“一行三会一局”分业监管体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资本市场管理。1997—2005年,启动债券市场利率改革,调整再贴现和贴现利率生成机制,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以及浮动区间;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以及国内存款利率。2005年7月21日,启动新一轮汇改,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变化,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2—2018年是金融业快速发展时期。第一,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创造出各种新型金融业态。“余额宝”“百度金融中心理财”以及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改革和创新层出不穷。第二,民营银行发展迅速,国内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2014年3月11日,中国银监会确定首批民营银行试点方案。2015年6月26日,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对外营业,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2016年12月27日,由新希望集团牵头的四川新网银行宣布成立。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如2013年,海关总署增加了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及贸易差额的数据发布。2016年4月,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集中定价合约正式挂牌交易。2018年3月,正式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产品。此外,改革“一行三会一局”分业监管体制。2017年11月,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2018年4月,原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建中国银保监会,形成“一行一委一局两会”监管体系。同时,大力推广普惠与绿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这一阶段表现在数据上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自2002年起,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增长迅速,从2002年初的14361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776224亿元;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从2002年初的112315亿元,增长到2018年末的1336602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GDP明显高于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GDP,充分体现出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图5 2002—2018年的中国银行业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地区性特征

图6是分省金融发展规模的时间演变图,横坐标是时间轴,具体从1952—2015年。根据图6可以直观地发现,各地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52年至1977年基本上呈现缓慢且曲折的上升走势,其中1952—1959年为缓慢上升区间。随后,1959—1961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一些省份更是出现断崖式下降,如北京、甘肃、青海、辽宁、山西、四川、黑龙江、河南等。接着,1962—1965年又有小幅度的上升。随后的1966—1977年则呈现平稳走势,这与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现状密切相关。

图6 金融发展规模的分省时间演变

注:图中数据指各省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GDP。

三、中国保险业70年:制度变迁与发展剖析

与银行业曲折的发展类似,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也充满坎坷。

(一)第一阶段:保险业的涅槃重生与停滞发展期(1949—1978)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涅槃重生,公司设立在北京西交民巷这条百年银行老街。在此之前,中国的保险事业主要由外商保险公司垄断,保险业起伏较大,未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和保险监管体系,保险公司由于力量弱小,只能处于被支配地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诞生,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结束了外国资本操纵、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诞生之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仅是一个经营各种保险业务的经济实体,还是兼有领导与监督全国保险业职能的行政管理机构。从1950年1月下旬开始,保险监管业务才改由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到195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收取保费16亿元,赔付保费3.6亿元,积累保险基金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5亿多元。由于各种原因,自1958年起,中国保险业务全部停办。

(二)第二阶段:保险业恢复与初步发展期(1979—2001)

1979年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作出了“从1980年起,通过试点,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自1979年起,国内保险业务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截至1981年10月,除西藏外,已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保险专业机构477个,银行代理处803个,保险专业人员5700余人;恢复和办理了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汽车保险等业务,共承保企业近10万个、家庭90余万户、汽车13万辆,获得经济保障的财产总值达2000亿元。1988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成立。1996—2001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等获准设立。20世纪90年代后,内陆地区11个城市允许外资设立保险机构,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建立。对保险业的监管制度也逐步建立,1998年成立的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依法对证券和保险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三)第三阶段:保险业的全面开放与高速发展期(2002—201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保险业站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前列。截至2004年底,保险业率先结束“入世”的过渡期,步入全面对外开放阶段,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保险公司进入国内保险市场。2007年末,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设立134个营业机构。200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并发起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同年11月6日,前者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内地国有金融安排海外上市“榜首股”。2004年2月,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公司顺利完成改制重组。2004年10月25日,金融监管部门正式开启保险资金直接入市闸门,同时允许保险公司开办投资证券基金公司。2012年以后,依靠互联网金融,保险行业更是加快开放步伐。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193家保险公司,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6家。在2018年4月10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成立海南自贸区以及对外开放的系列新举措,金融业由此进入全面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时代,其中保险公司、证券和基金管理的外资投资比例放宽到51%,同时承诺在未来几年将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投资限制。

图7是1985—2017年中国保费业务保费收入的拆线图,可以看到,自2002年以后,保费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保费收入呈现迅速增长走势。

图7 1985—2017年中国保费业务保费收入

四、中国证券业70年发展:制度变迁与特征事实

新中国证券业的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重要的资本市场。

(一)第一阶段:证券业的初步建立期(1985—1991)

1985年后,国家初步开放企业债市场,截至1986年底,全国已发行企业债券约100亿元。同时,股票和A股主板市场成为创新融资方式。1984年7月26日,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行股票,成为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84年11月14日,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不偿还股票,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1990年和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两家交易所分别吸收50家和30多家外地会员入场交易,A股主板市场基本成型。截至1991年底,全国股份制试点企业发展到3220家,发行个人股总额达75亿元。国内资本市场的增量发展还表现在,1990年10月12日国内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获准设立。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宣告成立。

(二)第二阶段:证券业的快速扩张与规则建立期(1992—2001)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视察南方谈话”,以及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各种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纷纷涌向恢复不久的资本市场,“股票热”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蔓延,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大幅增加。1992年初,全国共有各类股份制企业3220家,其中企业法人持股和内部职工持股的试点企业约占股份制企业总数的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除上海和深圳外,全国各地已有33个省市在没有发行规定情况下,自行批准247家企业发行股票56亿元,其中公开发行股票企业38家,发行额为12.17亿元,内部发行股票企业209家,发行额为43.85亿元。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获准设立B股市场。到1995年,国内资本市场已出现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不同类型的股票品种。1992年11月3日,第一个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获准设立,资本市场开始出现机构投资者。1993年8月20日,该投资基金发行基金债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了防范风险,1998年9月30日,国家开始对证券市场进行整顿,清理了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的从事沪深交易所联网交易业务,以及非上市公司股票、股权证和基金挂牌交易的证券交易中心及其所属证券登记公司。1998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同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等。

(三)第三阶段:证券业的国际化与深化改革发展期(2002—2017)

2001年12月,中国“入世”后,金融业加快市场开放力度。2002年以后,先后允许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开展境内外的证券投资业务,促进境内外资本双向流动。同时,开放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除沪深A股市场外,2004年5月正式推出中小企业板市场;2006年,建立特殊的三板交易市场;2009年10月,开启创业板市场,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集中挂牌交易;2012年9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获准注册成立。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获批设立,随后陆续推出股指期货、股票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2010年1月,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获准推出,国泰君安和国信证券等6家优质证券公司作为首批试点企业。2005年4月29日,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多次改革试点,最后在全国铺开。截至2005年12月,共有15批407家上市公司完成改革或进入改革程序。2006年12月底,累计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已达1303家,约占沪深A股总市值的98.55%,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2005年,开始关注金融稳定问题,定期发布金融稳定报告,当年13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建立长效处置机制,如设立证券投资者保障基金,明确风险补偿的市场化机制等。2018年5月2日,瑞士银行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申请控股证券公司的外资机构,中外经济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从表1 1990—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以及图8 1990—2017年中国沪深A股流通市值可以直观地发现:第一,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第二,沪深A股流通市值的高速增长始于2006年。第三,2007年、2010年、2015年三次股市的整体下跌,造成了较大风险,这是未来资本市场建设必须关注的。

表1 1990—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 单位:家

续表

图8 1992—2017年中国沪深A股流通市值

五、结论

新中国70年以来,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演变和差异化的发展逻辑。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和治理金融风险有序推进,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同时,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为此,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自此以后,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70年以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演化变迁与发展逻辑,对探究中国金融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从时间上分为:第一阶段,中国银行业的计划经济发展期(1949—1977);第二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渐进发展期(1978—1991);第三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扩张发展期(1992—2001);第四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高速发展期(2002—2018)。从地区上看,各地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逻辑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2—1977年基本上呈现缓慢且曲折的上升走势,其中1952—1959年为缓慢上升区间。随后,1959—1961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一些省份更是出现断崖式下降,如北京、甘肃、青海、辽宁、山西、四川、黑龙江、河南等。接着,在1962—1965年又有小幅度的上升。随后的1966—1977年则呈现平稳走势,这与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现状密切相关。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分为:第一阶段(1949—1978),保险业的涅槃重生与停滞发展期;第二阶段(1979—2001),保险业恢复与初步发展期;第三阶段(2002—2018),保险业的全面开放与高速发展期。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分为:第一阶段(1985—1991),证券业的初步建立期;第二阶段(1992—2001),证券业的快速扩张与规则建立期;第三阶段(2002—2018),证券业的国际化与深化改革发展期。金融业的发展启示,即防范风险与全面开放是促进金融业良性成长的两大关键,未来要对这两方面的工作着重展开。


(1) 作者简介:王满仓,经济学博士,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wang-mc@126.com.

参考文献

[1]陶长琪,陈伟,郭毅.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8).

[2]QIAN Y, WEINGAST B R.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7(4).

[3]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J].经济研究,1998(3).

[4]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5]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J].经济学(季刊),2008(1).

[6]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张成思,刘贯春.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J].管理世界,2016(1).

[8]吴晓灵.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9]巫云仙.新中国金融业70年:基于制度变迁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