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再工业化”的核心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中,聚合工业界、高校和联邦政府,为可创造高品质制造业工作机会以及提高美国全球竞争力的新兴技术进行投资,旨在打造关系到国家安全工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研制所需时间,确立美国在下一代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效率(2)。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以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主要技术为网络实体系统和物联网。这些战略的目标,均不在低端制造业,也不在产业转移,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建立本国制造业优势,占领制造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3)

(一)“再工业化”的目的不是中低端制造业回归

从美国和德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再工业化”的目的,并非推动中低端制造业的回归,而是为下一阶段制造业发展占领战略制高点而做的准备。由于产业发展规律、劳动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中低端制造业流出已成既定事实,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也无法使这些流出的中低端制造业再次回流,这一点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再工业化”的字面含义,是后工业化时期,通过人为干预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再度复兴。此时的工业化,不再是中低端制造业的回归,已经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制造业,并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要实现再度回归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成本很高。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其关注的重点是要保持高端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进而实现产业链高端地位不动摇,产业主导力量不缺失。纵观世界产业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兴制造行业总是由发达国家发端和成熟,其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又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技术产业革命,以保持产业引领地位,这一点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早有说明。结合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可以发现,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流失的那些中低端制造业能不能再次回到本国,而是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不能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再次蓬勃发展;“再工业化”的道路也不再是本国能不能生产中低端产品,而是新的高端产品能不能由本国所主导。因此,中低端制造业在“再工业化”中一直不是主角,而开辟高端制造业新的战场并保持领先才是其“再工业化”的目的。

(二)“再工业化”的手段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并不期待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高端化来推动。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历程中,产业转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种转移并未降低发达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反而进一步维持了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竞争力。其主要原因是在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并未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更多的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在短期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但长期内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发达国家通过转移出中低端制造业,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了大量的产业转移红利,同时将这些获取的利益用于更新技术研发,进一步维持其领先地位。从这一点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移中低端制造业,其中获益更多的是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产业自主掌控能力的缺失使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无法与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行业进行竞争,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状况在现阶段的产业转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手段,不会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实现,其转移的目的是推动本国产业的进一步高端化,而非将中低端产业重新转移回国内。转移的产业也不会是那些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工业化”进程中,还会存在产业转移,也必将是发达国家进一步将淘汰的落后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进一步剥削发展中国家向高端化发展的能力,使发达国家能够完全主导新一轮的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