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关键环节,这意味着制造企业和行业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坚持以开放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并提防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过快过早下降,明确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强化金融服务业支撑能力,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制造业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

(一)技术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发起应用产业,制造业和科学技术创新相辅相成,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催生了更多的技术创新。现有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高端技术装备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全要素生产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占据核心位置,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转化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构建围绕产业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铺就创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连接通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共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院所创新步伐,在制造业核心领域、价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中,实现技术首创突破。

(二)产业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发达经济体的“双70”产业结构(服务业占GDP的70%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在产业融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生产性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具有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融合并行发展的显著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催生了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企业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巨变。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1/3,达到34.8%,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9%,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动新型通用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监管方式,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19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前2019年9月,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工作围绕江苏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部分服务业制造领域,支持试点单位发展高端科技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大数据服务、融资租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确定了123家试点企业、21家产业集群和15个区域集聚试点单位,共159家试点单位,为推动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前谋划、先行先试。

(三)“优胜劣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优胜劣汰”的对象可以是企业、行业,也可以是技术。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首次超过美国,达到了129家,居首位,但其中多数为金融、保险、能源、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且中国上榜企业中近半数利润来自银行,除去11家银行后的平均利润仅为19.2亿美元。美国除去银行后的113家企业平均利润则为52.8亿美元,是中国的近3倍。根据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的统计结果,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数量最多,金融行业规模最大,总体制造业企业为173家,占比34.6%,这一点与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接近。可以看出,制造企业在我国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其扮演的角色基本相匹配,但较国际发展水平还存在差距。进一步培育具有世界领先地位和水平的优质制造企业,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坚持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优胜劣汰,淘汰产能过剩、技术低下、效率低下、环境破坏力强的企业,是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内容。促进正向激励,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在政策引导下,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的公平化、竞争化进程,充分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提升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结构升级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我国制造业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之后,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体系。然而产业结构依然面临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高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其核心是转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淘汰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兴产业培育,以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应对国际挑战。制造业结构升级并不意味着简单淘汰传统产业,单一聚焦培育新兴产业,而是要使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进一步发挥出来,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的重大技术改造工程,要推进制造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拓展,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保持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同时,为引领新时期制造业发展打好基础,完善产业链条,提前谋划制造业结构升级方向。

(五)人才资源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阶段,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国制造业人才数量和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其要求。一方面,人才总量在新兴产业领域缺口大,复合型人才、前沿领域人才数量稀缺;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还未构建良好的人才梯队,高技能人才占比较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我国仅为6%,发达国家则达35%),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领域需要进一步优化。推动校企合作,强化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技能认证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应用型人才就业提供宽阔通道。进一步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实践能力评价地位,建立和完善综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机制。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阶段,人才资源的支撑能力将直接决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六)扩大开放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连续多年成为多国第一贸易伙伴,不仅体现对外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也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对于世界经济贡献之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1.35万亿元,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攀升,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20多种工业品产品位居世界首位,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扩大对外开放是制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当前面临国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复杂形势下,坚持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将为我国制造企业开辟更加广阔、多元的发展空间。加入WTO之后,我国在进出口关税、非关税措施、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多方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在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也进一步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政策,这些措施都将促进我国制造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