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最初发音

一般来讲,婴幼儿学习并发出不同声音的顺序取决于这些读音的难易度:最简单的读音最先发出。当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学者绘制了不同的儿童发音顺序表。但这些学者们大都认同这样一种理论,“唇辅音(the consonants the labials)”如“p,b,m”,即便不是婴幼儿最早发出的语音,也是相对较早的。对此现象,学界一贯的解释是,在学习这些辅音的发音过程中,婴儿可以看到母亲嘴唇的运动,因此能够模仿。这就表明婴儿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意识,并在开始模仿他人说话之前,能够发出“ma”或者“mo”。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孩子不会注意到母亲的嘴唇,而是紧盯母亲的眼睛。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发出“b”或者“m”的唇肌运动与婴儿吮吸乳房或者奶瓶的动作相同。因此,研究盲童是否能够发出唇音将是一项有趣的探索。

除了唇音,婴幼儿还会发出其他语音,如元音、辅音。不过,婴幼儿目前还未具备观察母亲发出其他元音、辅音的能力。以唇音为例,我们知道“m”与“b”的发音区别在于软腭位置的高低,而“b”与“p”的差异在于声带振动的强弱,这些区别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此,在现实生活当中,婴儿很难发出其他语音,除非他一开始就不喝奶,改吃固体食物。只有以这样的方式,舌头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快满1周岁时,这名咿呀学语的小不点会发出的声音已经很多了。他喜欢把一长串相同的音节组合在一起,如“dadadada,nenenene,bygnbygnbygn”,等等。这是孩子的一种游戏,在说出真正意义的话语之前,该游戏都不会停止。奇怪的是,人们能够正常辨别婴幼儿语音中的“k,g,h”以及小舌音“r”。当这些辅音出现在真正单词中的时候,婴幼儿又很难正确发音,或者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辅音在日后孩子们所说的词汇中并不常见。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意发音与无意发音的区别:当某个音节需要特定辅音,或者在前后特定的发音中需要辅音,又或者单纯地使用某个辅音表达某种目的时,婴幼儿很难发出。所以,当他们开始有意识系统模仿长辈说话时,就会遇到极大阻碍。某些发音的学习虽然不费吹灰之力且不断使用,但它会对嬉闹中习得的其他发音产生负面影响。难怪在特定时间内,儿童能够发出的声音数量大为减少,某个读音的精确度却会大幅提高。舞蹈老师、声乐老师、体操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验:上过几节课的儿童似乎比最初上课时笨了许多。

通过并非完全模仿长辈声音的方式创造出的“小语言”似乎太过随意,简直可以与他们第一次涂鸦媲美,比如:一位名为古斯塔夫(Gustav)1岁6个月的丹麦男孩自称“dodado”,把“Karoline”(卡罗利妮)说成“nnn”。其他丹麦儿童则将“skammel”(凳子)读作“gramn”或“gap”,“elefant”(大象)改为“vat”,“Karen”(卡伦)读作[gaja],等等。在英国,1岁6个月的希拉里(Hilary M.)把姐姐“Ireland”叫作[a·ni],1岁10个月的戈登(Gordon M.)将他的妹妹“Millicent”称为 [dadu·]。1岁11个月的托尼(Tony E.)则称自己的玩伴“Sheila”为[dubab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