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手册(2020版)
- 蔡昉 (英)马丁·雅克 王灵桂主编
- 2017字
- 2021-09-30 12:13:40
第一版序二[1]
“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
2011—2012年,美国宣布对战略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将重点转向亚太地区:“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与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延伸至印度洋地区和南亚的弧型地带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对美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两者都不断演化。因此,尽管美国军队将继续为全球安全做出贡献,但势必要重新进行战略平衡,转向亚太地区。”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公开确认:“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就像以前的各个世纪一样。”她进一步阐述了美国战略方向的转变:“世界政治的未来将决定于亚洲,而非阿富汗或伊拉克。美国将处在行动的正中心……因此,美国未来十年治国方略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确保大幅增加在亚太地区的投入,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及其他投入。”
未来几十年,美国国际关系战略布局中打造亚洲政治和军事同盟网络将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其看来重新回归亚洲对该地区的未来极为重要:“该地区也许比世界近代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望我们的领导和参与。我们是唯一一个在该地区拥有强大同盟网络却没有领土野心、存在共同利益并持续提供支持的强国……我们现在的挑战是在整个太平洋打造一个符合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持久的关系网,正如我们在大西洋所打造的一样。”
约200年前,欧洲对中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本身的了解都极为有限,主要途径也只是从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与东亚交易的中间商那里获得二手信息。库克船长在1768—1779年进行了著名的探索航行,此时欧洲人对亚太地区的了解几乎为零。1776年北美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时,美国还仅仅由一小群聚居在辽阔北美大陆东部边缘的殖民地居民组成,远眺太平洋的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直到1850年才成为“美国”的一部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连接中西方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对外关系顶层设计的关键部分。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两千多年来与其周边地区有着深厚的友好往来,通过新疆与中亚、通过南海地区与东南亚保持着深厚长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新疆和南海地区因而分别构成中国进入中亚和东南亚的“门户”。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了中亚四国,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还访问了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并于2014年春出访欧洲。他在这些出访的一系列讲话中清晰阐述了在新的“一带一路”上建设中欧桥梁的中国构想,特别重视港口、机场、公路、铁路、水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带动经济关系极为重要,而经济关系是增进相互了解的基础。
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都强调理解历史对相互了解的重要性:“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他一再指出增进彼此文化了解对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中国和欧洲处于新丝绸之路的两端,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指出中欧之间自古以来沿着水陆交通建立了长期联系:“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他也强调了中国思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对欧洲发展做出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
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了中亚和东南亚作为连接中欧两地桥梁的重要性:“桥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是沟通、理解、友谊的象征。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发展基础设施和商业关系。为扶持商业、促进社会稳定而建设基础设施,是中国长期繁荣的基石。中国过去的国际贸易与数量庞大的内部贸易比起来微不足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不仅能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国际贸易,还能在文化上长期相互深入共存、双向交流,促使世界各国在这幅千丝万缕的历史织锦中融汇交织。
彼得·诺兰
英帝国高级勋位获得者
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主任
2018年8月8日
[1] 本文摘自Peter Nolan,Understanding China-The Silk Road an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Taylor and Francis;October 2015。现将引言部分作为本书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