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手册(2020版)
- 蔡昉 (英)马丁·雅克 王灵桂主编
- 1938字
- 2021-09-30 12:13:42
8.全球治理观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身份及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评估,导致中国开始探索与研究全球治理,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使得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治理成为国内国外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全球治理议题提出的理论、看法构成当前的较为系统的全球治理观。
——什么是全球治理观?
习近平在巴黎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题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讲话中给出了全球治理观的核心要义[24]:“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当前的全球治理正处于节点之上。一方面,世界各地诸多大国保护主义占据上风,以“美国优先”为导向的政策表明了国际公共产品提供意愿的下降。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传染病、恐怖主义、气候问题、网络安全等尚无健全机制、规则的新兴非传统安全的全球问题又亟待解决,敦促着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两方面情况交织使得当前的全球治理面临权力真空、存在治理赤字的问题。而破解治理赤字,需要的是对公正合理的坚持,这也是共商共建共享中的三个共同的具体体现。公正就是要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利益,遵从基于国际共识达成的国际法律、国际规则,维护其合法性、权威性。随着国际态势的不断改变,全球治理的体系也应合理地进行适应变化,要能够反映当前权力格局,使得有能力的各方更加积极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给予实力上升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相应的全球治理话语权和全球治理机制、国际多边机构的参与权。公正合理的基本方向是全球治理秩序稳定的基石,也是当前形势下对全球治理机制进行有效改革的保障。
——如何推进全球治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仅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性原则,也被纳入了联合国大会对于全球治理的决议之中[25]。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世界问题。共商共建共享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来治理”“怎么治理”以及“为什么治理”[26]。
“谁来治理”的共商原则明确了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不是从前治理体系中的某个国家,也不是某一类的国家,而是世界上全部的,包含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政治体制等的行为体,强调了参与行为体的多元化,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体现,是协商民主思想的延伸。习近平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27]各国国际力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没有哪一种类型的国家将始终处于霸权的地位之上,以权力进行压制的治理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平等、民主、协商的方式则有助于破解“信任赤字”,坚持互商互谅才能够增进对话沟通,才能够增信释疑,减少当前有升级之势的国际摩擦与竞争,减少地缘政治、“零和博弈”的对立的二元思维。
解决“怎么治理”,倡导和平的共建原则则有助于破解和平赤字。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中国外交的准则。共同建设强调了各方的参与,在当下也就是提升发展中国家等的参与,这有助于解决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缺乏部分代表性的问题。“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28]合作促发展,合作才能保持长久的和平。
坚持互利共赢的共享将有助于破解发展赤字。“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29]逆全球化的趋势部分产生于全球化带来的差距的加大。但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全球化仍是全球发展的主要方向,重要的是如何更好、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全球化收益。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曾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相互联系的日益加深都在提醒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并非新兴事物,其中蕴含的思想无不是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情况有机结合后的有效继承,更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以及一系列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再应用。同时,全球治理的思想和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论述也是一脉相承。(本条执笔:任琳)